我国勤劳智慧的古代先贤,在征服和利用自然,追求人类文明发展的进程中,不断探索并积累了宝贵的安全经验。这些安全智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值得挖掘,以资当代。
重民安民 珍爱生命
远古之时, 燧人氏“钻木取火,以化腥臊”,为了百姓“安食”;有巢氏“构木为巢,以避群害”,为了百姓“安居”;大禹治水“乃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为了百姓“安全”……
《十问》中,尧问舜:“天下孰最贵?”舜回答:“生最贵。”《孝经·圣治章》也说:“天地之性,人为贵。”认为天地之间,生命最宝贵,而凡是有生命的,又以人最为贵重,因而要珍爱和敬畏生命。
《孝经·开宗明义章》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人的身体、毛发、皮肤是父母给的,不能伤害,爱惜它们就是行孝尽孝的开始。孔子说:“不亏其体,不辱其身,可谓全矣。”这是从孝的角度出发,提醒人们要爱惜自己的身体,保护生命安全。
中华文化的根源在《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之中,其精髓是对天地、生命的尊重和敬畏。
孔子主张仁爱,以仁为“众德之总”,而仁爱同时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安全智慧的思想基础,其核心是:重视人、关心人、保护人的生命安全。
《论语·乡党篇》记载:孔子在鲁国担任大司寇时,一天,“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马厩失火,孔子首先关心的是有没有人受伤,充分体现了他对人的生命安全的重视。
孔子的学生季桓子继承了孔子的这一思想。《左传·哀公三年》记载,鲁桓公庙、鲁僖公庙发生火灾,季桓子赶到现场后,下令道:“救火者,伤人则止,财可为也。”救火的人如果受伤了,或者面临生命危险,就要立即撤下来,停止救火。因为财物烧毁了还可以再造,但如果人的生命受到了伤害,则无法弥补。
春秋以后,重视人的价值、人的生命和人的生存,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只有重民安民,为百姓创造安全的生活与生产环境,国家才能长治久安,成为历代统治者的共识。
居安思危 防患未然
《周易》作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包括《易经》和《易传》两个部分,被后人称为“忧患之学”,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和安全智慧。
尤其是《易经》,充满了强烈的忧患意识,论述了安危、存亡的辩证关系和安不忘危的安全思想,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居安思危、思患预防的优秀传统。
易者,变易;周者,周转。圣人观于天象,发现万事万物都处于变化之中,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循环往复,周行不殆,安和危、存和亡亦是如此。
《周易·系辞传下》说:“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安全时不忘危险,生存时不忘灭亡,太平时不忘祸乱,自身才能平安无事,国家才能长治久安。
北齐刘昼《刘子·利害》说:“思难而难不至,忘患而患发生。”想到危险,危险就不会到来;忘却灾祸,灾祸就一定会发生。
《三国志》也说:“明者防祸于未萌,智者图患于将来。知得知失,可与为人;知存知亡,足别吉凶。”聪明的古人早就意识到,只要有隐患存在,危险就很有可能会发生,而只有预先采取防范措施,将祸患消除于未萌芽之时,才是明智之举。
有了居安思危的意识还不够,还要善于观察,见微知著,远离危险,这样,才能将危险拒之于门外。
“防祸于先而不至于后伤情。知而慎行,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焉可等闲视之。”告诫我们要远离危险,一是要防患于未然,预先觉察潜在的危险,并采取防范措施;二是一旦发现自己处于危险的境地,就要及时离开。
清代钱德苍所辑《解人颐》中有首诗叫《碧松道人防患诗》,诗句为:“房里无人莫烘衣,烘衣犹恐带头垂。执烛过防光燥物,吹灯要看火星飞。水缸煞炭方为稳,木桶盛灰大不宜。家中纵有千般事,临睡厨房走一回。”其小心翼翼的程度,让很多现代人也感到惭愧。
创新科技 安全实用
除了提醒自己和他人珍爱生命,常存忧患意识之外,中国古人也一直致力于用科技手段来改善不安全环境。
经过长期探索和实践,他们在采矿技术、消防措施、应急救援等方面创造了许多安全实用的科技方法和手段,其中有不少当时都居于世界领先水平。
早在青铜器时代,人们就已经知道,在开矿和冶炼的过程中,运用自然通风、排水、照明等方法,可以有效降低事故风险。
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墨子在其著作《墨子》中,不仅阐述了力学、光学、声学等许多科学原理,而且在防范和治理火灾方面,也提出了很多独到的见解。他在《备城门》《杂守》《迎敌祠》等篇中所提出的许多防火技术措施,既有设置、建造的具体要求,又有明确的数字规定,被认为是我国早期消防技术规范的萌芽。
东汉杰出的自然科学家张衡发明了世界上第一架地动仪,在人类和地震作斗争的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明末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记载了冶炼生铁和熟铁的生产工艺、煤矿的开采情况,以及预防瓦斯中毒和顶板事故的技术。
江苏镇江西津渡由于特殊的交通位置和军事地位,在宋代就创建了救生会,到清康熙三十一年(1693年),建成了带有慈善性质的水上安全救助机构,专门负责义务打捞沉船和救生,成为现代救生的起源。清代诗人陈荣杰为此所作的《扬子江救生船歌》,更是声名远扬。
(作者单位:江苏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