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信息

开发区安全到底是“盲区”还是“特区”

发布日期:2014-11-05 , 点击数:1539
【字体:   保护视力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今年8月,国家安监总局派出6个暗查组,分赴湖北、浙江、辽宁等6个省33个开发区暗访暗查。暗访结论令人担忧:一些开发区企业整体安全管理水平偏低,各类隐患举目可见、随手可抓,成为隐患聚集区。(2014年11月3日《人民日报》)

  有关开发区安全的问题,政府高层和媒体都给予了高度关注,提出了一系列旨在强化的举措办法,比如,国务院安委办专门印发《关于加强开发区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比如“党政同责、一岗双责”、“三个必须”,比如国家安监总局提出开发区安全要从盲区变成示范区,尤其是新修订的《安全生产法》也对开发区安全作出了更加明确严格的规定,等等。论理,前有源处吉林宝源丰、青岛中石化以及昆山中荣等诸多开发区境内的“血的教训”,后有一系列针对严格又切实可行的加强突破之办法,开发区的安全状况无论如何都该有较为明显的改善才是,至少也得有些微的变化吧。

  然则,事实常以执拗的形态给美好的愿望上一剂“眼药”,正如国家安监总局暗查组总结所深刻指出的一样:“制度、安全设施、生产技术装备、劳动防护和人员素质……经济开发区内部分企业安全隐患随处可见、触目惊心,如不立即整改,发生事故只是早晚的问题。”33个开发区安全生产所呈现的面貌分明就是一切如昨、“涛声依旧”的形态。或许以33个开发区推论全国3312个开发区,样本还是单薄了点,也免不了使工作相对较的开发区大呼冤屈,有一点却可以肯定,在这33个开发区中所存在的问题一定也不仅仅限于此区域,而开发区安全生产工作存在的隐患也绝不仅仅限于此次被发现和曝光的问题。

  开发区究竟怎么了?为什么惨痛的鲜血不能唤醒应有的安全警醒?为什么严格的举措得不到善意的遵循?的确,“心急吃不了热豆腐”。罗马不是一天就建成的。开发区安全生产及其监管的加强和改善也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尤其是诸如责任体系健全完善、人员安全意识素质提升、企业安防技术改进以及安全监管能力建设加强等等绝非一日之功可以见效。问题是类似于粉尘大量积聚、劳动防护不到位、制度失范甚至监测造假等安全隐患分明都是一些表象的、显现的问题啊,是可以即知即改、立行立改的问题啊!怎么就可以堂而皇之的长期存在,习以为常、视而不见?!

  一定有些地方是不对的!过去,我们总觉得开发区安全重特大事故的频发高发主要是出现了安全盲区效应,即习惯于从惨痛后果倒推我们在认识和监管上的不充分、不到位,进而引咎责己没管好、没管到,出现了盲区、真空。问题在于,当开发区安全问题已经被广泛关注和强力推动时,盲区已明,真空已失,为什么仍然出现33个开发区仍然出现“事故隐患多”的情形?!唯一的解释是,开发区其实未必是安全“盲区”,而是实实在在的安全“特区”!是各种各类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规章制度、技术标准等强制性规范要求风透不进、水泼不进的特殊区域!某种程度上,开发区就好象一个练了“金钟罩”的武林高手,一切安全生产的工作理念、举措、要求等等强劲的砸过去,却又颓唐地丢落在地上!

  追溯这一“特区”形成的炼成史,正如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国家安全监管总局新闻发言人黄毅一针见血所指出的一样,开发区为吸引投资上项目,所提供的优惠政策严重超越了安全底线。而探究这一“特区”的岿然不动,其实不难发现,开发区只要项目、只给优惠、肆意踩踏安全底线“红线”的冲动及行为仍然大量存在。这么一看,开发区倒又好象一个练了太极的武林高手,一切安全生产的工作理念、举措、要求等等就这么被有意无意的化解了,被虚置了!

  坦率讲,开发区安全“特区”帽子不摘除,所谓让开发区成为安全示范区的目标只能遥不可及。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对依法治国作出了全面部署,依法治安是其应有之义,而依法治安在开发区的全面贯彻落实也应当是重要内容之一。当前,我国正在大力推行以经济新区、自贸区等形式带动区域经济社会成长的新发展模式,当一个个以经济高地形态的“特区”拔地而起之时,安全“特区”还是少一点为好。又或者,如果要打造经济与安全相得益彰的“特区”,那么也应当是特别严格、特别规范、特别过硬!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