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基层安全监管工作中的苦与乐
慈溪市白沙路街道安监所长 陈迪军
作为一名基层安监站所的普通工作者,做基层安监工作这些年,可以说是酸甜苦辣都尝了一遍,总结起来,就是三个字:“难、苦、乐”。
一是管企业难。特别是近年来,随着产业结构的转型以及我街道所处的城区地理位置限制,大中型工业企业不断向周边地区、市级开发区和集聚区集中,而留在城区的企业,多数是中小型企业甚至家庭作坊,监管对象呈现数量多、层次低、行业杂的特点。以我目前所在的白沙路街道为例,街道辖区20平方公里范围内,随着规模以上企业不断向杭州湾开发区和慈东滨海开发区搬迁,目前产值2000万以上的工业企业只剩8家,而各类中小型和家庭作坊数量却达到2500余家,广泛分布在22个村(社区)当中。这样庞大而繁杂的监管对象群体,要梳理好其中的关系,对基层安监工作者来说,算是一块颇为难啃的“骨头”。
针对目前街道辖区内新冒头的大量“群租”厂区及厂区内寄生的生产经营单位中隐患数量多、涉及范围广、整治难度大的特点,街道安监所在今年重点开展了群租厂区“三合一”专项整治活动。前期,我们发动全体安监所及村(社区)的协管员进行了“地毯式”的排查摸底,共排摸出268家存在各种安全隐患的生产经营户。为了将这些隐患“各个击破”,凭着以往对消防安全、特种设备等专项安全监管工作的经验,认真研究分析了这一批生产经营户中存在的“三合一”、非法使用土制货梯等安全隐患特点,分别制定整改方案,落实整改措施。在整治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难题,是企业负责人对我们工作的不配合、不支持。由于这些企业的负责人本身素质及单位规模的限制,对安全生产工作重视程度本来就不高,掌握的安全生产知识也不多,对安监工作更是不能理解与认可。为了使隐患整改到位,街道安监所全员上阵,苦口婆心劝说经营户将职工宿舍搬离生产经营厂房、拆除自行搭建的阁楼、床铺,多次劝导、挨家挨户上门做思想工作,要求各生产经营户落实措施整改隐患。但一些小业主,为了图一时方便,表面虚心接受,一转身依然屡教不改。如此这般,一家企业,平均都要跑上四五次,甚至十几次,才能勉强说动企业主落实整改措施。全街道几百家企业,粗略算算,光是反复上门做思想工作,就已经耗费我们大量的体力、精力、心力。
经过半年时间的集中整治,在街道安监所及各线的共同努力下,终将“群租”厂房内的各生产经营户中的安全隐患整改完毕,拔除了街道辖区内的一颗“毒瘤”。应该说,今年街道的这场“群租”厂房“攻坚战”,成果是明显的,街道安监所及村(社区)全体同志的付出是有目共睹的。
二是做工作苦。刚接手安监所长工作时,从心底里讲,确实觉得安全生产是一桩“吃力不讨好”的工作。一是肩上的担子重,基层常常戏称做安全监管工作是“穿着红背心”干活。生产安全事故的发生往往防不胜防,百密总有一疏,凡事都怕个“万一”,特别是安全监管工作,做得再细、再实,我们也不能拍拍胸脯保证百分之百的安全。说句内心话,从做安监所长开始,心里就一直绷着一根弦,老是觉得哪里还没有做好,感觉这安全监管工作是越想得细、越觉得慌,精神总是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对于电话铃声、消防车声总是特别的警觉,连家人都笑说我这是“职业病”。精神上的压力是一层,还有一层是社会上,对于安全生产工作的不理解、不认可、不支持,甚至有意刁难、作对,这种“苦”直接打击着我们工作的积极性。作为企业,总是以经济效益为优先考虑,安全生产的重要性对于大部分企业负责人,尤其是一些中小型企业的负责人来说,只是一个概念,不仅没有给他们创造直接的经济效益,甚至还要他们付出“额外”的投入,相当部分规模企业的负责人思想较为先进之外,大部分企业负责人对于安全生产工作还停留在“要我做”的阶段。有时候为了落实工作,只能“卖面子”,一家一家的上门,一家一家的动员。遇到有的企业主,甚至会遭遇“冷脸”、“白眼”,也只能硬着头皮做工作。对于家人,由于工作性质的原因,我也未能尽到一个好父亲、好丈夫的责任。这些年来,逢年过节,我都要留守在本市做好应急值守工作,没有陪家人出过一次远门。一旦发生事故,只要一个电话,我都要第一时间赶到事故现场,有时根本无暇顾及家里的事务及家人的感受。
当然,有“难”、有“苦”,更多的,是工作中获得的“乐”。
“乐”事之一,是基层安全监管队伍的一天天壮大。从担任观海卫镇安监所长到白沙路街道安监所长,短短五年不到的时间,我觉得基层安监工作很明显的变化,就是体制机制、队伍建设、保障力量上的一步步完善和强化。镇(街道)安监所从经发办的一个内设机构,转变成如今有独立法人、独立登记的事业单位,从承担一般的安全检查任务,到如今能够依法开展监察监督工作,这背后的意义,是各级领导对我们安全生产工作的认可与重视,作为一个安监所的负责人,也深为被赋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所骄傲。其次,村(社区)协管员队伍从原来社区保安临时拼凑的“野鸡”部队,到现在有了一系列培训、考核、管理等等工作制度,特别是这两年来,白沙路街道进一步确定了由市、镇、村按4:4:2比例共同出资,对村级安全协管员实行统一发放工资、统一管理,进一步保证了村级安全协管员队伍的专业性和稳定性,打造了一支“拉得出、打得响”的基层安全监管队伍。此外,街道还配备了专职消防队员和道路交通安全协管员,进一步扩充了安全监管力量。
“乐”事之二,是安全生产的氛围一天天浓厚。这些年来,通过一系列的宣传教育培训等工作,在街道上下的共同努力下,我们深深感受到,人民群众的安全生产意识在一步步形成与提高。每年开展的“安全生产月”、“法制宣传周”等活动中,群众的参与热情逐年高涨,特别是今年开展的“安全生产月”咨询日活动,街道准备的有关应急救援、交通安全、家庭防火、用电安全、燃放烟花爆竹安全、职业安全等各类宣传资料2000余份,被现场市民一抢而空,我们还现场解答了市民的各类咨询数十条,“我要安全”的意识已经悄然在广大市民中形成。今年,街道还大胆创新,利用200余米的闲置墙体,绘制了安全生产漫画图,既美化了环境,又宣传了安全生产知识,在市民中得到了广泛好评。在教育培训工作上,2008年以来,我们组织开展了十二期培训班,培训企业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特种作业人员2400多名。并有3家企业被授予慈溪市企业文化建设示范点及企业教育培训示范点。
“乐事”之三,是安全隐患的一天天减少。这几年,街道在各线安监工作者的齐抓共管,各村(社区)安全协管员的积极配合下,街道事故起数、死亡人数逐年下降。除去年因一起道路交通事故突破事故指标外,2008、2009、2011年度均在慈溪市安全生产目标管理责任制考核中被评为优秀等次。虽然吃了苦,受了难,但看到事故起数连年下降,死亡人数逐年减少,是对一个基层安监干部最大的肯定,也是作为政府及安全监管部门,为人民群众所谋的最大福利。
安全监管工作虽然不轻松、不容易,但正因为这些“苦中作乐”的事,让我始终无法放下肩上这副担子。我个人的力量虽然渺小,但我始终相信,只有每个人都负起责任、挑起担子,我们的安全监管工作才会越来越好、越来越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