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信息

液化石油气储配站强化安全管理应“五落实”

发布日期:2014-12-01 , 点击数:1883
【字体:   保护视力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液化石油气具有易燃、易爆的特点,液化气储配站安全管理稍有松懈,极易发生火灾、爆炸事故,使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遭受损失。因此,在日常的安全工作中应做到“五落实”来强化安全管理。

  一、落实好机器设备的管理

  机器设备的安全运行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前提保障,只有对机器设备进行综合管理,正确使用,精心养护,使设备经常处于良好的技术状态,才能充分发挥设备效能,满足生产运行需要。因此,对于机械设备的日常管理与维护保养工作十分重要。

  1、完善设备管理制度,落实设备管理责任。一是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如《特种设备管理制度》、《机器设备检修制度》、《设备保养制度》等。二是要落实“三定”制度。即:“定机、定人、定岗位责任”。在机器设备上悬挂责任标志牌,明确责任人、维修保养时间等内容,执行设备专人管理。

  2、做好设备维修保养,确保设备质量。一是加强设备保养,确保设备技术状况良好,要树立“按时保养、按级保养、按项保养”的思想,突出“科学性、强制性、预见性”,做到防患于未然。二是精心修理,保障设备及时修复。在设备维修工作中要配备技术水平高、经验丰富的维修人员,突出预防性、针对性和有效性。执行设备隐患不过夜制度,确保机器设备维修及时率。

  3、强化机器设备的档案管理。设备档案管理是设备管理的一部分,担负着设备技术资料的收集、记录、填写、积累、整理、鉴定、归档、统计、提供利用的任务。应建立完善设备管理的台帐、技术档案,包括:特种设备使用登记证台账,机器设备档案台账,机器设备维护保养台账,机器设备运行故障和事故记录台账,压力管道信息台账,机器设备年度维修计划台账,压力容器现场安全检查台账等。

  二、落实好重大危险源管理

  重大危险源是液化气储配站安全管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有效控制重大事故,必须从防止隐患条件和激发条件产生入手,对重大危险源进行全面监控,严密监视重大危险源的安全状态,采取有效措施,落实好重大危险源管理。

  1、强化警示系统。在站区和重大危险源现场设置明显的安全警示标志,将进站须知、安全标志、消防标志、规章制度、操作规程等内容统一制作上墙。

  2、做好储罐及附属设施的检验、检测。按规定定期对储罐、安全阀、压力表、管线、静电避雷设施、气体检测系统、紧急切断系统进行检验,并做好检测、检验纪录。

  3、做好风险评价,有效控制风险。风险评价是安全标准化的基础和核心,实施安全标准化的目的在于控制各类风险,减少事故的发生。通过全面查找、分析企业存在的危害因素及可能导致的危害后果和程度,提出合理可行的安全对策措施,据此实施各类风险控制措施,改善企业的安全管理绩效。一是成立风险评价领导小组,对危险源进行风险评价,根据储配站的有关设计规范和辨识出工艺及运行系统中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提出具有预防事故和职业危害,且有针对性、可操作性以及经济合理的安全对策措施。储配站安全评价的主要安全对策措施应包括技术对策措施、劳动安全对策措施、安全管理对策措施及事故应急预案。二是对常规活动,以岗位、工序为评价对象,组织全员进行工作危害分析,使职工掌握风险控制措施,增强事故预防和处理能力。三是对维修、改造等非常规活动强化业务流程,坚持维修前和投入使用前的审批制度,在作业前必须进行作业活动的风险评价,否则不允许开展作业活动。

  4、加强危险源现场管理。一是推行“手指口述安全确认法”,通过心想、眼看、手指、口述等一系列行为,对工作过程中的每一道工序进行安全确认,使职工的注意力和物的可靠性高效统一,从而达到避免违章,消除隐患,杜绝事故的目的。二是推行作业现场三级监管制度。即:运行工每一个小时进行一次翻牌巡检,班长每次作业前对作业现场进行巡查,科长不定时对作业现场进行巡查。

  三、落实好应急预案演练

  事故应急预案在应急系统中起着关键作用,它明确了在突发事故发生之前、发生过程中以及刚刚结束之后,谁负责做什么、何时做,以及相应的策略和资源准备等。它是针对可能发生的重大事故及其影响和后果的严重程度,为应急准备和应急响应的各个方面所预先做出的详细安排,是开展及时、有序和有效事故应急救援工作的行动指南。可以指导应急救援迅速、高效、有序的开展,将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环境破坏将到最低限度。

  1、组织修订应急预案。应急演练方案是应急演练成功的关键,是对应急演练整个过程,包括指导思想、演练目的、模拟情景、参与队伍、动用器具、行动步骤等所有环节的系统安排,是演练顺利开展,取得成功的决定性成分。按照有关法规,定期或适时修订应急预案,一般来说,每3年至少修订一次。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或者应急演练结束后,也应及时对应急预案进行评估,总结经验教训,提出修订建议。修订应急预案时应当在风险分析和应急能力评估后,按照制定程序重新进行编制、审议、批准、备案和公布。

  2、做好应急预案宣传。应急预案操作性、实用性很强,很多预案的应急响应行动都需要广大公众大力支持和积与。因此,要利用多种方式广泛公布应急预案,开展应急预案宣传解读。使职工做到应知应会,积极参与;对预案中涉及职工生命安全保障的部分应当作为宣传、普及的重点内容;对涉及需要保密的内容,可制发应急预案简本,公布部分内容。

    3、做好应急预案培训。应急预案培训是应急管理队伍建设的基础性工作,也是提高各级领导干部、专兼职应急管理工作人员和广大职工应对突发事件的整体素质和业务能力的重要途径,每年应组织1~2次应急预案培训。

    4、做好应急预案演练。应急预案演练可以验证预案的整体或关键部分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检验应急响应行动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检查各项应急工作的准备情况。应组织好应急预案的演练工作。一是组织桌面演练。利用地图、沙盘、流程图、计算机模拟、视频会议等辅助手段,针对事先假定的演练情景,讨论和推演应急决策及现场处置的过程,从而促进相关人员掌握应急预案中所规定的职责和程序,提高指挥决策和协同配合能力。二是组织实战演练。利用应急处置涉及的设备和物资,针对事先设置的突发事件情景及其后续的发展情景,通过实际决策、行动和操作,完成真实应急响应的过程,从而检验和提高相关人员的临场组织指挥、队伍调动、应急处置技能和后勤保障等应急能力。

  5、做好演练评估、分析、总结。应急预案演练结束后,都会出现一定不足及问题,经过分析调整,演练程序环节就会更加紧密,方案就会更加完善。为确保每次演练能够达到预期效果,锻炼队伍、磨合机制,提高应急处突能力。每开展一次演练,都必须组织各部门及相关人员对演练整个过程进行详细分析、评估、总结,查找存在的问题及不足,从而对演练方案及应急预案进行修订完善。

  四、落实职工安全教育培训

  职工安全教育培训工作是强化安全生产基础建设、提高安全管理水平、和从业人员安全素质的重要途径。

  1、做好新职工培训,全面落实持证上岗和先培训后上岗制度。对新职工应进行三级安全教育并建立档案。系统的学习安全管理制度、安全规章制度、操作规程等知识,经过笔试合格后,统一发放上岗证。

  2、签订师徒协议,落实师傅带徒弟制度。新职工三级教育培训合格后,由有经验的师傅和新职工签订师徒协议,由师傅继续进行实际操作的培训,实习2个月后方可独立上岗。

  3、开展全员培训。落实“三项岗位”人员持证上岗制度。一是定期组织全体职工进行安全教育培训,并采取笔试、口试、现场考式的方法,对全员进行考核,考试合格后统一发放上岗证。二是组织职工参加监管部门组织的特种设备操作人员上岗操作证培训,使持证操作率达到100%。三是组织安全管理人员参加监管部门组织的危险化学品从业单位主要负责人和管理人员取证、复审、换证班的培训,做到持证管理。

  五、落实好安全隐患的排查与治理

  液化气储配站开展安全隐患排查应与“安全生产标准化”、“安全生产月”、“暑期安全生产”、“暑期百日会战”等项工作相结合,根据危险化学品管理的相关规定,主要针对设备的不安全因素,人的不安全行为,机器设备运行、施工过程中形成的安全隐患和不符合规范要求等问题进行整改。做到发现隐患及时整改,确保安全生产。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