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信息

安全监管助推宁波石化产业发展

发布日期:2012-06-18 , 点击数:3854
【字体:   保护视力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石油化工产业是全球主要工业化国家发展过程中所依赖的支柱产业,中国经济三十年高速发展也验证了石油化工产业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宁波地处中国经济最发达的东部沿海,长三角经济区南翼,是全国重要的石油化工基地之一。国家发改委在产业战略布局中,要建设两个世界级石油化工基地,其中一个是宁波石化经济技术开发区,另一个是广东惠州大亚湾石化产业园区,这就从国家层面确立了宁波在全国石油化工布局中的重要地位。

石油化工(危险化学品)具有高温、高压、易燃、易爆、有毒、易腐蚀的特性,安全监管难度很大,民众关注度也很高。石油化工(危险化学品)产业如何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加快发展,成为我市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实践证明,只要政府加强安全监管,企业提高自身管理水平,石油化工(危险化学品)产业的安全生产是可控的。


“十一五”期间,我市石油化工安全生产工作,管理体制机制健全,事故预防和应急处置效能明显提升,安全生产形势总体持续平稳好转。这主要是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宁波市安监局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安全生产方针、政策,求真务实,锐意进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不断加强和改进对我市石油化工产业安全生产的科学监管。

抓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石油化工区

我市十分重视石油化工(危险化学品)的规划布局工作,积极推进“生产进园区、经营进市场”的战略。2003年起即着手市中心化工企业的腾笼换业工作,通过行政推进、政策引导等一系列措施,通过2年多时间的努力,将原位居于市中心的老化工区彻底消除,所有企业均搬迁到镇海、北仑或大榭三个省政府批准的石油化工规划区。

2010年12月31日,市政府发布了《 宁波市中心城区化工行业安全发展规划》;余姚、慈溪、奉化、宁海、象山五县(市)化工行业安全发展规划分别经当地政府批准,并于2010年12月31日通过了宁波市规划编制领导小组的评审和备案。规划重点明确2010-2015年宁波市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项目的空间布局,它是宁波市城市总体规划指导下的专项规划,与宁波市现有化工产业发展规划相衔接,是宁波市安全生产“十二五”规划的子规划。规划主要对化工生产储存专门区域(含危化品集装箱堆场)、危险化学品道路运输车辆停放场所、油漆市场(含仓储场所)、加油站(点)、应急救援资源(医院)进行科学布局,同时,对现有化工企业状况进行分析,并明确了处置原则。

抓源头控制:严格实行许可证制度 

我市严格实施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许可证和经营许可证制度。依法执行危化企业申领和换发安全生产、经营许可证制度,严格把好资料审核关和现场考核关,督促企业落实隐患整改,达到安全生产保障条件的方可发证。

根据《危险化学品建设项目安全许可实施办法》,严格实行危险化学品新改扩建设项目“三同时”制度。从源头上把住危化品从业企业的安全生产入门关。从严审批剧毒化学品、易燃易爆化学品、合成氨和涉及重点监管的危险化工工艺项目,通过加强安全自动控制装备等审查要求,提高准入门槛,严格设立、设计、试生产备案和安全设施竣工验收等程序。按照我市化工行业安全生产发展规划要求,新建危险化学品建设项目必须进入化工园区(化工集中区域),同时原则上禁止化工园区外的现有企业进行项目的改(扩)建,引导现有企业进区入园,经营企业进入专业市场。目前,全市新建、改建、扩建危险化学品建设项目全部进入规划许可区域,建立了化工专业产品交易市场6个,实行安全统一管理。


安全生产标准化:促进企业落实主体责任

2006年我市在危化企业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创建试点工作,几年来,紧紧围绕“抓规范,强基础,促提升,保安全”的工作要求,通过组织领导、宣传培训、服务指导、规范考评、应用科技等手段,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目前,全市共有208家危化企业通过市级以上达标,其中,省级达标52家,危化生产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达标率已达到100%,安全标准化企业累计投入资金达4915.55万元。促进企业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

2011年在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的基础上,开展了化工企业安全生产诚信机制建设的试点工作,初步建立了以企业安全生产承诺公示、信用等级评定、信用信息公开、激励约束、安全警示等“五项制度”为核心、信用管理信息系统为支撑的化工企业安全生产信用管理体系。

通过安全生产标准化活动和诚信机制的创建,有力推进了企业管理理念的“三个转变”:即“要我安全”向“我要安全”转变,“经验型安全”向“规范型安全”转变,“粗放型安全”向“精细型安全”转变,使企业安全管理水平跨上了新台阶。

  抓安全文化:提高全社会安全意识

根据“安全生产宣传教育行动”工作的总体部署,围绕重点领域、重点工作,扎实开展各项宣传工作,大力开展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开展了“安全生产月”、“安康杯竞赛”活动,举办了宁波市“企业·安全·责任”论坛和“安全在我心中”征文比赛等活动;借助新闻媒体广泛宣传,2009年、2010年连续两年采编宁波晚报《安全365》专版,普及安全常识、宣讲《危险化学品条例》等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政策规定的教育,介绍安全生产形势和先进典型等;推进安全生产宣传教育进企业、进学校、进社区、进农村、进家庭,不断拓宽安全生产宣传文化阵地。2011年,全市安全培训各类人员达85.5万余人,其中外来务工人员76.7万余人,高危行业主要负责人5196人,高危行业安管员6130人,特种作业人员18824人,企业标准化评审人员446人,应急预案评审专家110人。全面推进安全文化建设,普及安全文化知识,提高全民安全意识。

   抓信息系统建设:提升安全监管效能

宁波市安监局高度重视信息化建设,以满足业务需要为方向,以规范业务流程为基础,以强化开发应用管理为保证,不断探索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管信息化之路,危化安全监管信息化工作走在全国前列。至今,已建立了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管理信息系统、危险化学品行政许可管理信息系统、危险化学品易制毒品管理信息系统、危险化学品道路运输监管信息系统、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信息系统等五个应用系统,不仅方便企业办事和自我管理,而且为政府部门提高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管及应对处置生产安全事故能力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其中,在省安监局的支持下,危险化学品行政许可管理信息系统已在全省安监系统应用,其它系统也在一些兄弟城市得到应用。市安监局开发的危险化学品道路运输监管信息系统,在宁波市危险化学品道路运输安全管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被入选2010年上海世博会“信息化与城市发展”主题论坛“公共管理信息化典型案例”。2011年,又开发了安全生产应急管理信息系统,通过功能的进一步扩展,该信息系统将为政府有关部门、企业开展应急预案备案管理、应急培训、应急演练、事故应急处置等方面提供技术支持。

抓技术交流:借鉴国内外安全生产先进经验

在国家安监总局、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的关心和支持下,2006年10月至2010年9月,为期四年的中日合作“加强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能力建设”项目确定在宁波化工行业开展试点活动。在宁波试点活动中,引入了日本在安全生产领域的代表性成果与先进的理念和做法,重点开展了提高示范地区安全生产监管与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等研讨与实践,通过开展了企业“零事故”活动和区域安全生产协作组活动以及安全风险评估等一系列活动,取得良好的试点成果。试点企业宁波镇洋化工发展有限公司在开展零事故活动的基础上,总结出基层班组安全管理预控六法(危险预知训练法、一岗多能培训法、安全巡检法、信息共享法、应急演练法、现场管理法),并得到浙江省政府领导的充分肯定。宁波石化经济区、北仑区、大榭开发区等三个重点化工区域全部成立了安全生产协作组织,搭建起同类企业自愿参加、互相帮助、学习交流的安全工作平台,企业间的沟通合作进一步增强,安全生产管理经验得以分享,互帮互助的氛围逐渐形成。宁波市安监局认真分析日本经验的本质,在调研总结国内各类企业安全管理经验和试点示范单位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以加强企业基层班组安全建设为核心,组织编制了《企业班组安全生产管理导则》,旨在为企业班组安全建设提供具有理论性、实践性和普适性的工作指南。

抓事故预案演练:提升危化品事故应急救援能力

2005年编制的《宁波市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救援预案》是我市最早编制出台的预案之一,为适应宁波市社会经济发展,对此预案进行了一次重大修改,《宁波市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预案》于2011年11月发布;2010年我市编制出台了《宁波市危险化学品道路运输事故应急预案》作为专项预案。我市各有关部门结合实际,根据不同的事故灾难类型,编制了14个市级事故应急专项预案,部门及县(市)区预案144个。我市危化企业已全部制定事故应急预案,向政府部门备案率达100%。

2010、2011连续两年,我市举办危化企业一线员工应急处置技能大赛,比赛项目的设置体现了危险化学品一线从业人员事故应急处置的实战需要,既有应急基础理论知识测试,又有应急处置技能现场操作比武。比赛对于促进危化企业一线员工安全技能培训,增强危化企业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的意识和能力,及时、有效地对危险化学品事故进行先期处置,起到了积极地推进作用。

2011年,我市组建了危险化学品应急救援大队,作为我市处置突发危险化学品事故和突发危险化学品道路运输事故救援的骨干力量;同时依托现有企业应急救援资源,组建了五支社会化危险化学品应急救援队伍,作为危化品事故应急救援的补充力量,各应急救援队伍定期开展应急演练,参与危险化学品事故抢险。为及时、迅速、有效地处置我市危险化学品事故提供了坚实的组织保障。

抓重大危险源管理:明确安全监管工作重点

2006年以来,全市开展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的普查、辨识、登记、管理工作,依据《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GB 18218-2009)的标准,辨识出构成重大危险源的企业共有102家,做到底数清,情况明。重大危险源的单位历来是安监部门监管重点,2010年专门制订下发了《宁波市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安全监督管理办法》,同时开发应用与之相配套的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管理信息系统,动态了解全市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的分布与概况,及时掌握企业和县级安监部门对重大危险源的日常管理责任落实情况,为危险化学品事故的应急管理提供决策支持平台,实现了市县两级安监部门及相关监管部门的信息共享。

道路风险评估防范危化品运输事故

宁波市安监局组织有关单位对我市中心城区4条危险化学品道路运输主干线进行了风险评估,开展危化品道路运输风险评估在全国尚属首创。通过大量调研、勘查、分析和评估,共确定主要高风险路段7个、事故敏感点17个,以市安委办名义发文给各相关县市区政府,要求加强对危险路段安全设施的建设和改造,督促危险性较高沿线政府制定应急救援方案,提高防范突发危险化学品道路运输事故能力。江北、镇海、北仑等涉及危险化学品道路运输高风险路段和事故敏感点的地方人民政府及时对辖区危险化学品道路运输主干线进行优化调整,对重点路段、事故敏感点进行标识,增设限速标志、安全警示牌及事故报警指示牌等,并制定危险化学品道路运输事故应急预案,提高了我市危险化学品道路运输事故防范能力。

抓油气管道普查:构建隐患排查治理长效机制

2010年11月起,我市集中开展了公共区域及港区内油气管道安全生产普查工作,在时间紧、任务重、管道状况较为复杂的情况下,各地各有关部门密切配合,相互协作,克服困难,基本摸清了我市公共区域及港区内油气管道数量、分布和主要安全隐患,建立了油气管道安全生产基础数据库。为及时消除公共区域油气管道事故隐患,构建常态化公共区域油气管道事故隐患排查治理长效机制,市政府下发了《关于加强公共区域油气管道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的意见》,各地各部门按照文件要求,正在积极推进公共区域油气管道事故隐患的治理工作。


 


          专项整治:突出解决重大安全隐患

几年来,我市相继开展了危险化学品安全“2006行动”和“2007行动”、沿江沿河企业“清净下水”专项行动、“危险化学品槽罐车充装安全专项整治”等专项整治行动,从专项整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建立长效机制。我市认真贯彻国家安监总局16号令《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暂行规定》,从2008年以来,全市动员开展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到目前,全市危险化学品企业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基本实现了常态化、规范化、制度化。

2005年以来,我市各地攻坚克难,对发现的重大安全隐患进行挂牌督办,集中财力、物力予以解决,完成了一批重大事故隐患的治理:

先后历时两年,于2006年完成了镇海液体化工码头储罐区国家级重事故隐患的治理,成为全国化工园区安全管理的样板;

历时3年6个月,投入整改资金2.54亿元,于今年完成了中航油鄞州中转油库省级重大事故隐患的治理;

2010完成了镇海国家石油储备基地油罐雷击起火市级重大事故隐患的治理,有效地解决大型油罐频受雷击起火的突出问题。
       抓协调机制:强化危化品综合监管

加强对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工作的组织领导,强化部门协作配合,提高安全监管工作效率,市安监局牵头建立了宁波市危险化学品监管联席会议,每年召开例会,分析我市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形势,研究、指导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管工作,提出有关政策建议;督促落实安全生产法、《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和国务院关于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的方针、政策;审议各有关部门提出的加强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管的建议,协调解决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管工作的重大问题;组织开展部门联合执法、专项整治和督查工作;在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综合协调指导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