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建筑群和城市中建立防火安全间距、消防通道,也是我国古代城市防火的重要手段。西汉时的长安,建城初就有消防规划;唐明长安城,从现在的遗址实测看,主街道宽都在40~75米,宫城前横街宽达220米。明代宫中有三大殿曾发生3次被烧的情况,最后还是用加大间距的办法来防火。
在古代建筑的屋顶、飞檐上还雕有像龙一样的小动物,称“正吻”。人们以为是一种图腾,后经科学家研究发现,它不仅是克火神灵的象征,还是防止雷电火的实用工具,作用相当于现代的避雷针。故宫中就发生18次因雷电引起的火灾。《明史·五行志·雷震》一文记载,“正吻”被雷击而没有引起火灾的就有6起。
春秋时,城池中就专门备有装水的大缸,准备扑火用;汉武帝修建上林苑,在苑中开挖20公里长的昆明池;后代建都,莫不如此,故宫消防设计最为典型:宫外有金水河、护城河,宫内有河道弯曲穿过,除此之外还打了80多口水井。在三大殿后各有两座古亭,亭中各放一块大石,大石下也是水井。故宫最有特色的是太平缸,为金属铸成的储水大缸,因忌讳水、火二字,故称“太平缸”,或“吉祥缸”。紫禁城内共有此类大缸308口,太和殿、保和殿前各4口,重达3000多公斤,可容水2000升,比一辆水车还能装。对这些水缸,有严格的管理制度,每天由太监一担担挑满。冬天防冻,用炭火在缸下烘烤。按明宫规定,冬天皇子皇孙每月供炭7.5公斤,公主为15公斤,“太平缸”与公主同等待遇。我国古代还把吸水筒作消防用,形状、原理都如同现在的注射器。宋代开始广泛使用,清雍正年间,还从西方进口活塞式消防吸筒,这可能是我国从西方引进的最早的消防设备与技术。
来源:西藏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