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信息

达标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体系如何有效运行

发布日期:2015-09-28 , 点击数:4729
【字体:   保护视力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达标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体系如何有效运行

宁波国际投资咨询有限公司  张静   

 

2004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决定》提出了在全国所有的工矿商贸交通建筑施工等企业开展安全质量标准化活动的要求,煤矿、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冶金、机械等行业、领域均开展了安全标准化建设工作。2010年,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制定了安全生产行业标准《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基本规范》(AQ/T9006-2010),宁波市人大将《宁波市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条例》列入2012年度立法调研计划,政府加强体制机制建设,加强了调研、培训、宣传和监督力度,积极推动企业按照要求,切实行动起来,宁波市2013年底顺利完成规上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三级目标。根据宁波市的实际情况,市政府创新工作方法,积极解决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已达标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体系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已达标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体系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1、企业原有管理体系与安全生产标准化未能有效融合,未能将安全生产标准化的具体内容和要求与企业实际情况紧密结合。2、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是建设、运行、检查和持续改进,是一项长期工作,部分企业把外部评审定级作为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的最终目的。

1、企业原有管理体系与安全生产标准化未能有效融合

冶金、有色、建材、机械、轻工、危化等行业,各有特色,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符合自身安全管理工作需求的安全生产管理体系,如:OHSMS、HSE、风险管理体系等。在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中存在两种现象,一种现象是,部分企业为了应对标准化考评要求,根据安全生产标准化规范要求,聘请咨询老师,重新建立安全生产管理台账,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体系与企业原有管理体系不能有效融合,在一个企业形成了两个安全生产管理体系,造成安全管理混乱。另一种现象是,企业还没有深入、全面了解掌握安全标准化的实际内涵,只是教条式地实施标准化,没有将安全标准化的具体内容和要求与企业实际情况紧密结合,导致安全标准化工作还浮在表面。

2、企业主要负责人安全生产意识差,安全管理人员跳槽频繁,未全员参与

企业主要负责人安全生产意识差,在“回头看”过程中,发现主要负责人、安管员未取证或证书过期,相当部分企业及其主要负责人没有依法履行安全生产法定职责,如没有依法设立安全生产管理机构或配备专、兼职安全管理人员。部分企业的领导不能从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来认识安全生产工作的极端重要性,重经济发展、轻安全生产的现象依然存在,安全意识和安全生产法规观念仍然比较淡薄,对安全生产工作态度消极或被动应付;安全管理人员跳槽频繁。如某机械企业,一个月内换了3个安管员,真正懂行的,取得证书的,又有安全管理技能的人员流失严重。安全生产标准化,一方面突出企业主要负责人的作用,确保企业建立安全管理机制和体系运行所需要的资源,另一方面要求建立全员参与的安全生产管理机制,落实全员安全生产责任。企业在运行安全标准化体系过程中,没有深入到基础层面,往往只是少数领导和有关专业人员参与,甚至有些企业,仅财务部的会计和出纳在参与,没有充分发动广大员工,尤其是一线作业人员对安全标准化不甚了解,只是被动执行,而不是主动参与。也有些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工作都是安全管理部门的工作,财务、教育培训、设备、技术、工艺等部门未参与到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中,造成教育培训、生产设备设施、作业安全、隐患排查和治理等要素建设受到影响,不能达到安全生产标准化体系运行的要求。

3、培训教育管理未落实到位

    部分企业没有依法对从业人员进行必要的安全生产培训教育,不少非公有制小企业特别是煤矿、非煤矿山及建筑施工企业及其他一些劳动密集型企业招用的大量农民工,总体文化水平低,没有经过必要的安全生产培训就直接上岗,在恶劣危险的作业环境下冒险、蛮干,违章作业的现象比较普遍,成为各类事故的直接引发者和受害者。在检查培训教育档案中发现,部分培训教育档案记录不符合规定要求,从业人员岗位标准不明确,部分上岗从业人员不能满足岗位标准要求。

4、安全生产责任制的落实缺乏考审,未建立持续改进的运行机制

部分已达标后的企业,安全生产责任制过于笼统,缺乏实质性内容,安全生产责任制并没有明确规定到每个部门的具体职责,这样也就无法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到各部门。所以,尽管部分企业已经达标,创建了责任制台账(包括安全生产责任制),却不能有效跟踪考核和评审,安全生产责任制的执行力度和执行情况得不到有效的考评。针对国家法律法规、标准、生产工艺、设备设施等多种动态变化因素,部分企业未建立持续改进机制,不能适应动态变化对管理提出的新要求。

二、已达标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体系健康运行的对策

1、企业原有管理体系与安全生产标准化有效融合

    企业经过长期的发展,形成了适应企业管理需求的安全生产管理体系,如果为了符合国家法律法规要求而另外建立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体系,不但造成安全生产管理的混乱,而且易造成体系运行与企业实际管理工作的脱节,也达不到安全生产标准化体系建设的目的。企业在创建的过程中应对照标准系统梳理原有管理体系存在的缺陷和不足,应采取相应措施弥补缺陷和不足,达到安全生产标准化体系要求,从而建立一套适应企业安全生产特点和安全生产管理需求的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体系。

2、提高企业主要负责人安全生产意识,抓安全管理人员的责权利,全员参与

企业的安全生产关键在一把手,企业要成立以总经理为组长,各职能部门负责人为组员的“公司安全生产小组”。企业安全管理水平的高低,取决于领导的工作思路和安全技术人员的素质、工作作风,企业应为安全管理人员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作用。有条件的企业,应配备专职管理员,选择身体健康、有较强责任心、敢于管理、有丰富生产实践经验的同志担任主要岗位,保证安全管理人员在工作中的权威性和稳定性,公司领导要坚决支持并认可他们的工作业绩。企业应建立全员参与的安全生产管理机制,落实全员安全生产责任。 

3、加强培训教育管理,提高意识和能力

企业应利用会议、培训等多种形式提高企业员工对安全生产的意识,激发全员参与的积极性,利用安委会、活动日、培训班等多种形式组织管理人员和职工学习标准规范、掌握标准对基础管理、专业管理、综合管理工作的具体要求,将标准化体系运行不折不扣的落实到具体工作中。生产经营单位从业人员应熟悉有关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掌握必要的安全生产知识。企业应经常组织从业人员学习掌握常用的安全生产知识,吃透《安全生产标准化》的内容。要设置两道关卡,一是严把新上岗工作人员的《安全生产》知识关,严格实施岗前培训,通过岗前培训与考核,提高他们的安全知识水平与安全操作技能;二是严把持证上岗关,对特种作业人员必须进行验证,无证不能上岗,持证上岗率必须达到百分之百。力争使企业员工把安全作为工作、生活中的“第一需求”,实现安全工作“要我安全→我要安全→我懂安全→我会安全”的转变。

4、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建立持续改进的运行机制

安全生产工作只有起点,没有终点。企业应根据安全生产标准化的评定结果和安全生产预警指数系统所反映的趋势,对安全生产目标、指标、规章制度、操作规程等进行修改完善,持续改进,不断提高安全绩效。同时,企业应根据安全生产标准化体系运行要求,随时调整管理思路和方式方法,建立促进体系有效运行的长效机制。

安全生产标准化体系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企业在体系建设过程中应坚持与企业原有管理体系相融合、全员参与、建立长效机制的基本原则,确保安全生产标准化体系有效运行,促进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绩效的持续提升。安全生产标准化体系建设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如:规下企业如何创建、安全生产标准化与诚信管理如何融合等,对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和分析,具有重大的意义,我们需要将应对措施切实落实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完善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