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信息

安全监管应避免五个误区

发布日期:2015-10-30 , 点击数:1656
【字体:   保护视力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摘要: 企业对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往往缺少自觉性和主动性,安全监管部门就必须发挥监督作用,实行依法监管,科学监管,在监管过程中,必须注意轻重结合,避免五个误区。 



  企业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这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原始动力,但追求利润不应该忘记安全,当生产与安全发生冲突时,大多数企业往往总是牺牲安全,来满足生产需要,在缺乏安全保障的前提下进行生产,就容易发生生产安全事故。所以,生产越是繁忙,安全生产工作就必须抓得更紧,做得更实。但企业对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往往缺少自觉性和主动性,安全监管部门就必须发挥监督作用,实行依法监管,科学监管,在监管过程中,必须注意轻重结合,避免五个误区。

  一是避免重部署轻落实。对企业的安全监管不能以会议、文件代替落实,不能只听企业对安全隐患的自查情况汇报。到现场监管不能蜻蜓点水,走过场,该查的隐患不查,该抓的问题不抓。对一些安全问题不能及时发现并消除,从而导致隐患依然存在。而是要深入企业一线,全面深入排查治理各生产经营单位的工艺系统、基础设备、技术装备、作业环境、防控手段等方面存在的隐患。排查隐患要细致认真,不放过任何疑点,做到排查不留死角,整治不留后患。

  二是避免重数量轻质量。安全监管要实行全覆盖,必须对辖区内所有企业都要进行隐患排查治理,不放过任何一家企业。但不能满足于完成规定的“量化”指标,只追求监管数量,到现场走马观花,对发现的问题避重就轻,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忽视监管质量。对只重“量”,不讲“质”的安全监管,即使检查家数再多,也是无效的监管。在量化“数量”考核的同时,还要加强对量化“质量”的考核,只有强化安全监管质量意识,才能杜绝安全监管中的形式主义,真正排查出安全隐患,取得监管实效。

  三是避免重节日轻平时。每逢重大节假日来临,各地、各部门都会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工作,全面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强化节日期间的安全隐患排查治理,使人民群众能欢度节日,这是各地的通行做法,也确实取得了效果,但不能因此就放松了平时的安全监管。现在有不少企业对平时的安全管理时紧时松,上面催一催,下面动一动,上级无要求,企业干脆就不动。这就要求各级安全监管部门加强平时的安全监管,实现所有企业全覆盖,确保生产经营单位一家不少,隐患排查不留死角、不留盲区。只有不间断的深入基层和生产一线搞督查、检查、抽查,才能发现问题,整改隐患,确保安全。

  四是避免重管理轻教育。一些企业对安全管理还是很重视,成立了专门的安全管理机构,由专人负责企业的日常安全管理工作,但却忽视了对职工的安全教育。企业对职工的三级安全教育流于形式,习惯于用传统的“你讲我听”、“满堂灌”、“填鸭式”等单一的教学模式,缺少学教双方的互动,培训效果不佳。应重视职工的安全教育培训,提高安全培训质量,并结合企业的特点和各岗位的实际,加强对职工的安全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培训,提高其安全意识和安全防范能力,树立“自己的安全自己管,依靠他人不保险”和“我的生命我负责”的理念,让职工对自己的安全作主。

  五是避免重监管轻处罚。现在有关部门采取“四不两直”暗查暗访的监管方式,即不发通知、不打招呼、不听汇报、不用陪同和招待、直奔基层、直插现场,开展隐患排查,效果较为明显,对检查中发现的安全隐患,责令责任单位按照整改责任、措施、资金。时限、预案“五到位”的要求,限期整改到位。但有些地方和有关部门,重监管轻处罚,对隐患整改不到位的,也无惩罚措施,搞下不为例,往往因此导致隐患酿成事故。要建立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常态化、规范化、法制化的长效机制,促使企业由被动接受安全监管向主动开展安全管理转变,由政府为主的行政执法排查隐患向企业为主的日常排查隐患转变,改变过去主要靠行政推动、会议发动、文件传动进行安全监管转移到依靠机制化运行轨道上来,将原来事故管理为主转到隐患排查治理,并进一步前移到安全风险预防控制上来,将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