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班组的安全生产管理
宁波华通电器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陆小川
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的目的是保障人、机、物、环境等因素的安全可靠,促进经济效益提高,认真履行社会责任。在企业整个安全管理系统中,班组为最基层组织,班组成员在生产环节中直接面对各种生产状态,所以,班组的安全管理应该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紧紧围绕“人员在各环节中的主导性”这一特性,要求职工牢固树立安全价值观,提高安全思想,巩固安全知识,加强主人翁意识,依托制度标准的执行落实,安全活动有效开展,安全措施稳步投入,从而构建一个和谐的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氛围。
一、班组安全管理建设的重要意义
班组作为企业安全管理的基层组织,最贴近生产,直面各种生产状态。创建班组的安全管理,是确保班组安全,保证现场职工安全的重要方法。因为班组安全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着生产环节的衔接,直接关系到企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最优化。加强班组建设,是减少“三违”、防范事故的有效途径;加强班组建设,也是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企业的基本要求。
二、分析班组安全管理通病,防微杜渐
1、一些企业班组安全管理方式单一。班组安全管理的方式以考核、奖罚为主要形式。这种管理方式,鉴于经济上的直接刺激,在控制安全事故发生率方面起到良好的作用,但是长期坚持难免使职工心里有抵触和抱怨情绪。其注重对结果的认同,而忽视对安全管理过程的控制,给事故的发生埋下隐患。
2、一些企业安全教育过于形式化。班组经常组织安全知识学习,但是流于形式。往往是问卷等形式,内容重复,形式单一,职工在学习过程中往往处于被动,没有深入思考,更多的趋于应付,为完成任务而参与。
3、一些企业安全宣传形式过于死板。班组安全例会周周开,注意事项天天讲,标语处处见,但是无法弥足其死板形式。职工对于安全宣传不感冒,以一种疲劳的态度面对安全宣传。职工在面对安全的主人翁意识渐渐薄弱。
透过现象看本质,班组在安全管理方面没有充分调动职工寻求安全的积极性,过分注重安全的结果,而忽视安全过程中职工的主观存在性。所以,笔者认为探索班组的安全管理方法说到底,就是寻求科学方法,充分调动班组职工“我要安全”的积极性。而在此过程中,班组作为对人员进行培养的基层组织,担负着补足职工安全知识、树立安全理念、规范行为保证安全的重任。
三、搭建安全文化平台,调动全员
搭建安全文化平台,目的就是让全体职工在制度标准下,通过参与多形式、更广泛、深层次的安全活动来树立正确的安全价值观,提高自身的安全意识,规范安全行为,保障安全生产。
1、领导层:安全基层队伍真正要建设好,关键在于管理者创造良好的环境。安全管理工作没有捷径,只有认真、只有常抓不懈。作为基层人员的直接管理者,不能简单的定义为安全责任承担者。作为基层安全工作的组织者,领导应该统筹全局,制定规章制度,开展形式多样的安全活动。作为基层组织的引导者,领导应该认真向职工传达企业的安全方针及理念,引导职工树立坚强的信仰和价值观。作为基层人员行为的直接监督者,领导者应注重基层人员安全知识、规范行为等方面的反馈信息,及时调整安全组织管理的方针政策。通过和职工交流沟通,了解职工心声,充分认识影响职工行为安全的一些隐性因素。
2、班组成员:亦是安全管理过程中直接面对者。在安全氛围中,职工的参与是双向活动,不仅需要领导的高度重视,更是需要自身积极配合,树立主人翁意识。广大职工的安全知识储备情况、安全理念是否健全、安全行为是否规范标准直接关系到职工素质和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参与水平的高低。要想让班组安全管理上升到一个新高度,就需要领导者制定的规范标准去指导职工的安全行为,通过一系列多样的安全活动去塑造职工正确的安全理念,通过安全培训教育加大职工的安全知识储备量。
3、规范标准:标准化工作是企业安全管理的基石。规范标准的制定都是鉴于领导者对于企业自身生产要求、企业文化、企业安全方针以及以往事故分析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具有较强的工作指导意义。对于领导者来说,规范标准是领导者集中意志的体现。对于职工来讲,规章制度的制定,让职工的安全工作有章可循,大大降低了职工因为误操作造成事故发生的机率。奖罚制度的制定,作为一种激励手段,让职工在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加强了行为安全的注重。
4、活动实施:这是企业宣传企业安全理念、安全方针最主要的手段。活动的实施将调动广大基层职工积极参与到班组安全文化建设中来,通过活动教育职工注重安全,让职工在活动中感受到企业安全文化理念、宗旨,在活动中耳濡目染安全知识,在活动中认真审视自身的安全行为,塑造自身崇尚的安全价值观。活动本身具有趣味性的特性,更容易让职工接受和掌握。活动本身又具有广泛性这一特性,能够最大限度的组织职工参与到其中,体现安全管理的全员参与理念。
丰富安全文化平台,需要台上台下共响应。这就需要调动全员,使广大职工的主人翁意识得到集中体现,在和谐安全文化氛围感染下,企业的生产环节将会衔接得更加流畅,企业的安全绩效、经济效益将呈现出最大化。
四、营造良好安全文化氛围,全面提高
根据之前班组安全管理通病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制约班组安全工作推进的根源在于职工的安全积极性不够,主人翁意识薄弱,没有能够真正意义上参与到安全工作中去。
如何才能有效提高广大职工的安全素养和思想理念,进而提升班组安全管理水平呢?笔者建议通过以下活动,助推提升全员的安全意识,增强安全素养。
1、推行“师带徒”制度,老师傅与新职工签订师徒协议,师傅保护和照看新职工,让新职工尽快熟悉操作规程,明确岗位职责要求,快速进步。
2、建立明确的责任制,将责任下放。责任是激发职工荣誉感、精神崛起的最好办法,赋予职工责任是对职工最大的肯定和激励。让每个班组成员成为安全管理的主体,主动去思考安全问题。
3、安全教育涉及到职工家属,不仅要向职工讲安全的重要性,同时要向职工家属进行宣讲,盘清家庭幸福帐。建立班组与家庭共建的安全机制,开展健康保护活动,实时监督职工的身体精神状态,共同确保职工时刻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进而保证职工的工作、生活安全。让职工高高兴兴上班去,平平安安回家来。
4、构建安全管理平台,将基层安全活动和职工有意识整合统一起来。一是对于枯燥的安全知识,采取知识竞赛的方式,将知识趣味化,让职工在在享受过程乐趣的同时,了解和掌握安全知识。二是开展技能比武大赛,通过竞赛进行技能交流,提高职工的安全操作技能。三是观看安全生产事故视频,将工作中存在的不安全状态进行集中展示,将职工容易忽视的不安全状态展现在广大职工面前,警示提醒。
班组成员是班组安全管理中的决定因素。企业应该从实际出发,深入基层,完善班组建设规章制度和标准,开展多样的、生动的安全组织生活活动,调动职工“我要安全”积极性,主抓在制度下、活动中提升班组全员安全意识这条主线,把各岗位职工作为安全生产和班组管理的结点串联编织具有良好安全氛围的保护网。这样,企业就会进一步提升发展层次、收获更大的安全生产绩效,造福一方经济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