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信息

浙江省五种思维齐发力 牵住事故“牛鼻子”

发布日期:2016-11-16 , 点击数:2196
【字体:   保护视力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局长杨焕宁强调,重特大事故频发是当前安全生产领域最明显的短板,是冲击群众安全感最突出的问题。如何扭住安全生产工作的“牛鼻子”,浙江省以战略思维、底线思维、辩证思维、科学思维及系统思维为指引,认真研究规律,综合施策,坚决防范遏制重特大事故。

    战略思维

    抓好顶层设计

    遏制重特大事故是安全生产的重中之重。为确保责任落实,新实施的《浙江省安全生产条例》明确了安全生产行政首长负责制和领导班子成员“一岗双责”制,增加了安委会的协调职责。浙江省安委办专门出台了《浙江省防范遏制重特大事故工作方案》,明确了全省防范遏制重特大事故的总体要求、工作目标和重点任务。

    “要从根本上遏制重特大事故,就要研究规律、找准‘穴位’。”浙江省安监局局长华宣奎介绍,浙江省以战略思维为指引,将责任体系建设工作提升到顶层设计的高度来抓。

    为推动行业监管全覆盖,浙江省全面推进市、县(市、区)安委会“1+X”责任组织体系建设。“1+X”责任组织体系,即在行政首长牵头的安委会下增设由分管副职牵头的专业委员会,进一步明确重点行业领域的监管责任,堵塞监管盲区漏洞。

    浙江省安委会先后出台了《县(市、区)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八条规定》《道路交通安全严管七条规定》《居住出租房屋及合用场所消防安全管理七条规定》《社会福利机构安全生产严管八条规定》等。“这些规定简单明了,直指这些事故易发多发行业领域的痛点难点。”华宣奎说。

    在具体工作中,落实行业监管职责的思路得到进一步完善。在今年的G20安全生产综合整治大行动中,按照“安全生产综合性大排查大整治由省安委会部署、专项检查由行业主管部门部署”的原则,浙江省23个行业领域的监管部门分别制定了安全生产监管专项方案。杭州市安监局将“三场所两企业”事故防范作为试点项目并进行课题研究,全市13个县(市、区)和26个市级部门结合实际,确定了标本兼治遏制重特大事故试点项目,力争形成制度标准,构建长效机制。

    此外,浙江省建立了安全生产监管网格与“平安浙江”网格资源共享机制,将“平安浙江”建设过程中安全生产的考核权重提高至20%。

    底线思维

    抓好源头治理

    近几年,重大安全生产责任事故多由事前容易发现的简单隐患导致。浙江省严格把握底线思维,着重加强了对隐患的管控,从“看不到、想不到、管不好”的行业入手,将隐患遏制在萌芽状态,提高本质安全水平。

    5月16日,浙江省瑞安市塘下镇韩田村一栋四层“通天房”发生火灾,10多人被困最终都安全脱险,这正得益于该省推广的物理隔离技术。物理隔离是火灾隐患整治中的底线,浙江省深入推进火灾事故防控综合治理体系建设,以36个县(市、区)、39个省级区域性火灾隐患为重点,将合用场所物理隔离、畅通疏散通道作为火灾安全事故防控综合治理体系建设验收的硬性标准,从根本上扭转了群死群伤火灾多发易发态势。

    浙江省还强化了对“认不清”、“想不到”隐患的治理。液氨制冷行业就存在很多这样的隐患,氨制冷设备管路存在设计缺陷、设备日常维护保养不到位、安全设施配置不足、安全事故应急能力较差等问题,极易导致重特大事故发生。8月,浙江省安委会出台《关于加强涉氨冷藏渔船安全生产工作的紧急通知》,要求工作重心从事后查处转变到事前预防,严防氨气泄漏事故发生。

    对于一些“老大难”问题,浙江省也敢于啃硬骨头。在工矿商贸领域,浙江省强化了对“三企业三场所”(冶金、船舶修造、涉氨制冷企业和有限空间作业、涉爆粉尘、喷涂作业场所)的治理,集中整治了老旧厂房和人员密集作业车间的隐患。浙江省还组织专家进行研究,有的放矢找准对策措施。

    辩证思维

    抓好重点整治

    “不仅要确保不发生重特大事故,而且要采取最扎实措施防范社会影响较大的事故。”在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的基础上,浙江提出了有效防范社会影响较大事故的目标,在关键点和症结点上出实招、出妙招。

    油气输送管线是近年来社会关注的热点领域之一。浙江省建立油气输送管网分布地理信息平台,实现了部门信息共享和动态监控。深入开展油气输送管道隐患整治攻坚战,全面排查已建长输石油天然气管道、城镇燃气管道和危险化学品管道,“一点一案”、倒排计划,督促企业加快隐患整改进度。截至今年7月底,全省已累计投入整改资金6亿多元,油气输送管道隐患整改率达98.3%。

    作为危化品大省,浙江有各类化工生产经营企业1.7万余家,覆盖危险化学品生产、使用的所有环节,涉及危化品近2000种。浙江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全面推广应用危化品生产企业自动化安全控制系统。目前,全省危化品企业“两重点一重大”自动化系统安装率已达到90%以上。

    在海洋渔业领域,浙江省深入推进“一打三整治”工作,坚决取缔涉渔“三无”船舶。台州市海洋与渔业局全面开展“一打三整治”专项行动,共检查1398艘渔船,责令257艘有安全隐患的渔船进行整改。舟山市开展了为期3个月的“渔业安全生产大整治”行动,以最严格的执法确保不留隐患。

    浙江省因企制宜,对症下药,把重点行业存在的隐患当成重大事故来对待。比如,该省制定下发了《2016年矿山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实施方案》,确定了5个方面23类隐患作为2016年排查治理的重点;集中治理老旧厂房和人员密集作业车间的安全隐患,杜绝因管道除尘不到位引发事故。

    科学思维

    抓好风险防控

    科学思维,即要大力提升科学技术在安全生产领域的应用。浙江省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技创新驱动安全发展”战略,将安全风险排查管控作为遏制重特大事故工作的治本之策,切实做好风险防控的“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

    技防与物防并重,才能彻底根除隐患。浙江省全面推广“智慧用电”安全隐患监管服务系统,采取“省级财政引导补一点、地方财政支持奖一点、强化主体责任筹一点”的办法,选择电气火灾事故多发、容易造成群死群伤的服装加工、喷涂作业等行业领域开展试点工作。3月,浙江省召开会议全面部署试点工作。截至7月底,全省已有5393家企业安装了26599套“智慧用电”系统。

    作为遏制重特大事故的试点城市之一,宁波市在排摸重大风险方面,提出了构建完善安全生产责任、安全风险分级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性工作、依法治安制度机制、基层基础保障和应急管理等“五大体系”,以及推进18项基础工作、8个行业领域10个重点项目。以试点工作为契机,浙江省着力构建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性工作机制。

    浙江省坚持风险预控、关口前移,依靠智能化、信息化技术的应用,推进企业风险管控平台的建设。嘉兴市依托自主开发的隐患排查治理信息系统,指导企业建立隐患闭环管理机制。截至目前,近5000家企业已注册使用该系统。舟山市开发了企业安全风险因素辨析软件系统,建立风险因素库,编制一企一册的风险因素表,为企业事故防范和执法监管提供支撑。

    系统思维

    抓好社会共治

    “安全生产问题不是孤立的,而是各个方面和各种因素内在联系、相互作用的结果。治理安全生产问题,必须坚持系统论的思想,标本兼治、综合施策、多方发力。”华宣奎说。

    加快建立安全生产社会化服务体系,是推进安全生产社会共治、综合治理,提升全社会整体本质安全水平的必要举措。经过近几年的发展,浙江省形成了一批各具特色的、实用的社会化服务模式,建立起“市场主导、企业自主、政府推动、社会参与”的安全生产社会共治体系。

    1月,浙江省安监局下发《关于推进安全生产社会化服务工作的意见》,要求各地结合实际,认真贯彻实施。今年,宁波市北仑区在总结近3年危化品企业服务外包工作的基础上,委托第三方机构在一般工商贸行业开展安全生产社会化检查服务,提升企业本质安全水平。

    通过一系列措施,浙江省安全生产治理结构得到优化,企业做好安全生产工作的积极性显著增强,一些原本不易发现、难以整改的重大隐患得到控制或被消除。今年1月至10月,浙江省生产安全事故起数、死亡人数、较大事故同比分别下降18.1%、14.6%和20%,未发生重大及以上事故。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