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基层安监机构队伍建设实现质的飞跃。全面建成单独设置的基层安监所9个,安监所事业编制人员实际到岗37人,完成了机构编制、职责任务、监管人员、经费保障和考核机制“五到位”的目标任务。
二是社会综合治理管理创新与安全生产社会化服务同步建设成效显著。针对安全监管专业技术性强、涉及行业领域多、公共安全防控基础较弱等现状,致力于加强和创新安全监管方式方法。实施公共安全基层监管体系建设,划分区—街(镇)—村(社)等三级网格,配备了“1村(社区)+1名安全协管员”,采取业务培训、每月巡查、每季考评、奖励补助等措施,实现“网格化管理、协管式巡查”的管理模式,达到“1+1>2”的安全生产覆盖面效果。同时有效结合安全生产社会化服务探索,建成一支涵盖10余个行业领域、500余名安全专业人才的基层安全监管专业队伍,形成了具有较强综合协调功能和专业化、社会化、精细化特色的无缝隙安全监管新模式,有效破解中小微企业安全监管的实际难题,这一经验做法得到了省、市有关领导的批示肯定。
三是科技兴安与应急防范能力在基层得到显著提高。稳步推进信息化安全监管平台建设,“维安一点通”基层监管平台、市—区—街道(镇)三级共建共享、全面对接的安全生产综合监管平台全面建成运行。全区三级预案体系持续建立完善,企业安全生产责任保险参保面不断扩大,“五类”车辆GPS及渔港渔船安全信息救助系统等新技术新装备全面推广,消防安全重点单位“四个能力”建设全面加强,事故应急防范能力得到有效提升。同时针对区域内危险化学品道路运输行业集中的防范风险,成功研发 “危化运输车新型防泄漏系统”,荣获宁波首个全国第五届安全科技成果三等奖,受国家、省、市各级主要领导批示肯定,在全市予以推广。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推广安全生产适用技术,完成危化车辆视频安全监控系统建设应用,实现了危化道路运输领域的实时远程安全防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