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信息

温州粉尘涉爆企业探索“降危”之路

发布日期:2017-01-20 , 点击数:2146
【字体:   保护视力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运用“机器换人”,消除人工不安全因素。

    ●调整原材料配比,消除粉尘可燃爆性。

    ●改用湿式抛光工艺,彻底消除粉尘。

    位于浙江温州瑞安的浙江胜华波电器股份有限公司是家汽车摩托配件生产企业。自从使用机械手代替人工抓取金属部件进行抛光作业以来,该企业的生产效率大幅提升,1台机器抵得上5个工人的工作量,抛光作业的安全系数大幅提高。目前,温州共有4家企业运用“机器换人”消除人工作业的不安全因素,另有6家企业正在试用。

    这是温州在粉尘防爆整治路上迈出的一大步。自2016年以来,温州开展了措施最为严厉的粉尘防爆集中专项整治,把各项要求落到了实处。

    “红、黄、绿”分类管

    2016年6月上旬,温州市政府召开常务会议,专题部署开展粉尘防爆集中整治“双月”攻坚专项行动,与各县、产业集聚区负责人及市级有关部门负责人签订粉尘防爆集中整治“双月”攻坚专项行动责任书。全市上下联动,严格执行“十条刚性规定”和“五条问责措施”。“十条刚性规定”明确了民房内粉尘涉爆生产加工企业的安全间距,规定铝镁等金属涉尘加工场所一律不得超过30个工位,超过30个工位的,必须设置在单层厂房或多层厂房的顶层。

    为全面加强粉尘涉爆企业监管,温州实行“红、黄、绿”三色管理。按要求,红色类企业一律关闭取缔,黄色类企业一律限期整改或停产整顿。截至2016年底,全市共排查出粉尘涉爆企业1855家,关闭取缔1126家,停产整顿439家。

    “换、调、改”相结合

    长期以来,粉尘防爆技术是部分生产加工企业关注的焦点,它不仅仅关系安全生产,也关系员工的职业健康。面对行业的安全之痛,温州部分企业在生产设备、工艺流程等方面大胆创新。

    运用“机器换人”,消除人工不安全因素。粉尘涉爆企业的摸排核查与整治提升是“四无”(无证无照、无安全保障、无合法场所、无环保措施)生产经营单位集中整治的重点内容之一。针对这块顽疾,温州部分企业通过技术攻关,运用“机器换人”消除人工不安全因素,推进了粉尘涉爆企业作业方式的更新换代。

    调整原材料配比,消除粉尘可燃爆性。除采用“机器换人”措施整治提升外,原材料改良也是消除粉尘可燃爆性的良药。在温州乐清,当地鞋模行业协会与乐清市安监局、中介机构多方联动,从改进原材料的安全性能着手,改良代木材料成分。通过加入阻燃剂,调整原材料构成配比,使粉尘不燃爆,从源头上实现鞋模行业涉尘作业的安全。目前,乐清已有40家鞋模企业完成原料更换。

    改用湿式抛光工艺,彻底消除粉尘。针对金属粉尘,温州部分企业与专家共同研究,对抛光打磨设备进行改造。其中,气动行业的湿式打磨机已在全市的气动、金具行业得到广泛应用。湿式抛光机也于近期得到专家认可,将在锁具等行业大力推广。目前,温州已有49家涉尘企业完成湿式抛光作业设备安装。

    “堵、疏、通”互融合

    “粉尘涉爆企业整治和危化品企业整治是我市安监系统集中整治‘四无’生产经营单位的重要抓手。”温州市安监局局长贾焕翔介绍,全市安监系统紧紧围绕“2016年底初见成效,2017年上半年大有成效”的目标,紧紧盯住重点粉尘涉爆企业,不断强化降危能力。

    为使粉尘涉爆企业整治取得显著成效,温州坚持政策引导和执法倒逼双管齐下,推进分散在城乡接合部和人口集中地区的粉尘涉爆企业向工业园区转移。目前,全市已有30余家金属粉尘涉爆企业搬入标准厂房或小微创业园。

    近期,温州市安监局印发了《深化工贸行业涉燃爆粉尘企业整治提升工作方案》,计划到2018年底,逐步控制减少人员密集的粉尘涉爆企业,基本杜绝违法违规生产,建立健全粉尘防爆整治长效机制。全市还着重建立健全常态化监管机制,通过视屏监控系统实行对涉燃爆粉尘作业场所的24小时在线监控,保持打击违法违规行为的高压态势。此外,温州还不断加强宣教工作,开展对基层监管人员、粉尘涉爆企业负责人和安全管理人员的专题培训19期,共培训2270人次,形成了“群防群治”的良好格局。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