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党组书记、局长杨焕宁,在人民大会堂“两会部长通道”接受了参加会议的记者们面对面的采访,在短短的几分钟时间里,他回答了社会广泛关切的安全生产热点问题。
笔者,深切地感受:回答的问题既专业诚恳接“地气”、又有“含金量”。特别是在对特重大事故预防指南和具体意见的实施推行思路,概括用法治、行政和工程技术方法对重点安全生产领域、重点环节、重点时段进行安全生产有效管控,以及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方针和国家安全治理方略等最新思想体系,到深化重点行业安全专项整治和如何遏制重特大事故从宏观寻找关键切入点等新举措进行了解答。坚守红线意思,凝聚合力,依法治安无疑是今后贯穿控制特重大事故风险工作的常态化。
事实上,我国关于安全生产的立法制内容很全面,坚守安全生产底线,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已在全国各个安全生产领域达成不可动摇的共识,依法治安也已在全国上下激起强烈了共鸣,折射出全国安全生产的法治效应。但在法律在运行中,就像总局党组书记、局长杨焕宁分析:在安全发展理念不牢固、政府安全生产监管、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追求发展的速度等种种缺陷困扰安全发展的不利因素。我们知道,从宏观上对企业依法治安面对的是政府的各个层次。安全生产出了大事,不能仅仅单靠追究责任处罚责任者的警示。就企业而然,关键是要超前预防。需要广泛地依靠生产安全专家和智库,有针对性用科学的方法查找预防重大事故“短板”, 弄清找准问题的根源是关键点十分重要的。
今年“两会”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严格安全生产责任,事故总量和重大事故数量继续下降”的目标。习近平总书记也强调:“要推进社会治理创新要有新突破,要强化依法治理,善于运用发展思维和法制方式解决城市治理顽症难题。”依法治安落实政府监管和企业主体责任,有效防范遏制重特大事故。这充分表明党中央、国务院对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视已提升到又一个历史新高度。这就需要我们各级地方政府安全责任者和企业和安全生产工作者,在思想上、认识上、行动上,必须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和态度,以持之以恒的作风和行动推动安全稳健发展。
安全生产治理创新要有新作为,须先摆正位置。依法治安方略对于安全生产而言,事故隐患猛于虎,我们再也不能听任小隐患发展成大隐患,继而引发事故的案例出现,必须少点亡羊补牢,多些未雨绸缪。因此,对查出的各类“短板”问题的隐患治理,企业绝不能“抓大放小”,敷衍了事,必须拿出足够的勇气和决心真正做到“安全排查全覆盖,隐患治理零容忍”,对隐患的排查治理,哪怕是危害程度较小的一般隐患也不能放过。否则,错过了隐患治理的最佳时机,其后果不堪设想。
安全生产治理创新要有作为,要不折不扣地坚守红线意思。以往重特大责任事故屡禁不止有很多原因,安全生产红线意思不牢固、但对安全生产工作部署落实欠缺、检查“走过场、做表面文章、弄虚作假、有相当一部分企业出于担心影响正常生产经营的心理,对重点安全应急预案演练不积极,有的甚至将预案束之高阁等等”是最重突出一个原因,还有每一起责任事故背后都暴露出生产经营单位和监管部门两个主体责任不落实的问题。事实上,这是不可否认的,我们有一些地方政府出于增加税收和GDP的考虑还有不顾安全,铤而走险,给企业大开绿灯的现象,当企业在安全生产出现伤亡事故遭到公众质疑后又急于帮企业开脱,这样的“家长主义”做派和“单边主义”做法需要彻底反思和警戒。
安全生产治理创新要有作为,要大力提倡肯于担当任事。“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安全工作也是一样,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尽多大责任才能有多大成就。各级政府安监人党和人民把我们放到这个岗位上,要以一种知难而上的劲头做好安全工作。同时全国企业第一安全生产责任人更应该以咬定安全生产不放松的精神和态度坚守责任,更需要管理者观念上转变,重心下移,选择对特重大事故预,要对安全生产重点企业的重点环节、重点时段、关键装置要害部门的重点研究,创新地将《意见》这个顶层设计的安全生产最新思想体系务实落细落到实处。为实现国民经济发展与筑牢社会平安奠定坚实基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