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全市安全监管工作回眸
2016年,全市安监部门站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高度,认真贯彻全面从严治党,牢固树立“四个意识”,牢牢把握“发展决不能以牺牲安全为代价”这条不可逾越的红线,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科学谋划“十三五”安全发展新思路,部署推动标本兼治遏制重特大事故试点,深入开展安全生产综合大整治、大检查,抓创新、补短板、控风险、克难点,圆满完成了G20安保重大任务,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强的安全生产保障。全年发生各类生产安全事故710起、死亡394人,按可比口径同比分别下降17.1%、7.5%,死亡人数占省控指标的57.4%,事故起数、死亡人数连续十二年实现“双下降”;发生较大事故2起;连续十年保持重特大事故“零发生”。在全省安全生产考核评比中名列第二、获优秀等次。
一、谋划编制安全生产“十三五”规划。编制完成安全生产“十三五”发展规划。市发改委、市安监局联合印发《宁波市职业病防治“十三五”发展规划》。编制发布了《宁波市化工行业安全发展规划(2016-2020年)》和《宁波市安全生产信息化“十三五”发展规划》。这些规划的编制实施,为今后五年的安全生产与职业健康奠定了基本框架、提供了政策依据、绘就了发展蓝图。
二、扎实开展遏制重特大事故工作。2016年,我市被国务院安委会列为全国标本兼治遏制重特大事故试点城市。市政府出台方案明确五大体系、18项具体任务和八大重点领域、10个重点推进项目,并成立了由市长任组长、各位副市长任副组长的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各区县(市)、开发园区和重点行业部门都出台方案并组织实施。突出抓了三个方面:一是推进制度标准建设。研究制订了安全生产风险管控暂行办法(草案)、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安全管理白皮书等,其他行业领域相关制度也正在协调推进。二是实施风险评估管控。首次在全大市范围内组织排摸辨识重大安全生产风险,建立了风险展示平台,并对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企业进行分级动态管控。化工园区(集聚区)和园区外危化企业的风险评估全面完成,各区县(市)也完成风险评估或着手开展风险评估。三是完善隐患排查治理体系。扎实推进“主要风险隐患治理三年行动计划”,实施省市县三级重大隐患挂牌督办,编印工业企业隐患排查治理指导手册,指导帮助企业提升隐患排查治理能力。
三、全力打赢安全生产攻坚战。针对风险特点和薄弱环节扎实推进安全生产综合大整治,深入开展岁末年初安全生产大检查,全面推动完成危化重点县、矿山重点县、油气管道三年攻坚等重大任务,全力做好G20 峰会等重大活动期间的安全保障工作,打赢了以G20峰会为代表的一系列安全生产攻坚战。
四、深入推进安全生产责任体系建设。一方面,推进监管责任体系建设。各区县(市)、市直开发区全部出台了安全生产“党政同责、一岗双责”职责文件,“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制度化水平进一步提升。市安委办建立对专委会的联系服务协调机制,各区县(市)均结合本地实际建立起“1+X”组织体系,安委会组织体系更加健全。市县两级政府主要领导与分管领导、分管领导与所分管部门、部门与重点监管企业层层签订责任书,建立完善“叠加式”重点监管机制,“下管一级、责任落地”的责任机制得到进一步强化。另一方面,推动落实企业主体责任。针对企业主体责任落实的“短板”,研究起草了关于强化落实企业主体责任的通知,目前已通过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即将印发实施。加大对企业主要负责人两高院司法解释宣贯力度,所有危化、矿山等企业主要负责人实行书面告知、当事人签字存档。
五、加强安全生产监管执法。按照年度执法计划部署,创新执法方式,加大执法力度,规范执法行为,全市安监系统共实施安全生产行政处罚676起,行政罚款2906.81万元,同比分别提升30%、51.1%。安监、公安、检察、法院四部门联合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和规范生产安全事故调查处理和责任追究工作的通知》,安监、法院联合建立行政执法联络室,这在全省尚属首例。
六、强化安全生产基础保障。一是强化基层机构建设。“三星级”以上安监站(所)覆盖率达69%;3248个村(社区)有协管员3612名。二是强化企业安全基础建设。推进标准化巩固提质,新创达标企业2219家,对未落实持续改进企业督促限期整改,对16家责任事故单位实行“摘牌”。实施安全信用评价,协调市质监、人社、保监、银行等有关部门和单位落实激励约束政策规定。开展职业危害调查摸底和专项治理,推进职业卫生基础建设和示范企业创建。三是强化宣传教育。组织开展“安全生产月”等专项宣传教育活动,宣传、安监等七部门联合出台加强全社会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工作的意见。编印危化企业动火作业和受限空间作业安全指导书,配套拍摄教育视频,深受企业欢迎,并在全省推广。四是全面推进安全生产社会化服务。签订服务合同6295个、投入4748万元(企业自主投入占7成)。同时,打造企业协作交流平台,创新危化管道群防群治机制,探索推广“智慧式”用电安全技术,不断探索安全生产社会治理新模式。
七、着力加强党的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根据市委统一部署,结合安全生产工作特点,扎实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全市安监干部认真学习党章党规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自觉践行“四讲四有”合格党员标准,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精气神明显提振。认真履行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有效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和队伍建设。
尽管2016年宁波的安全生产保持了总体平稳,但是,面临的安全生产形势依然十分复杂、严峻,工作中还有不少薄弱环节和不足。突出表现在:一是事故仍然高位运行。去年,我市各类生产安全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分别为全省第1、第2位。二是产业结构带来的安全风险相对较高。作为全国重要石化产业基地,宁波从事危化品生产、储存、运输的企业数量多,各类油气管道有8200多公里。全市生产经营单位量大面广,劳动密集型数量众多,“低小散乱”现象突出。三是安全生产基础仍然薄弱。生产经营建设单位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不落实的现象仍较为普遍。劳动参与者的安全意识与自我防范能力不足,工矿商贸领域的亡人事故中,涉及违规违纪、教育培训不够或防护用品缺少或有缺陷的,占总数的81.7%。此外,社会公众安全意识也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一些事故的发生,除了企业安全主体责任不落实、安全管理不到位等原因,很大程度上与在场人员自身的应急逃生意识技能不足有关。四是安全生产监管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首先,抓“最后一公里”的落实办法、措施不多。安全生产监管工作很多时候停留在形式上,具体到基层、企业落实得如何、整改得如何,缺少跟踪督办。安全生产工作底数不清、情况不明的情况还较为普遍。其次,安全生产执法能力不强,执法不严格问题仍比较突出。执法能力不强,主要体现在执法主体的数量不足、素质不高。执法不严格,主要体现在事故预防性处罚力度不够。再次,乡镇(街道)安监站(所)编制人员不到位、队伍不稳定问题较为突出。2015年、2016年两年中工作人员共变动360多人,变动率为37%。这些问题需引起我们足够的警惕和重视,在今年的工作中针对性地研究采取措施,一个问题、一个问题把它解决好,从而不断提升安全生产监管能力和水平,更好地履行党和人民交给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