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指出,把安全工作落实到城市工作和城市发展各个环节各个领域。2016年,国务院安委办正式提出构建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性工作机制的要求,并在宁波市等全国13个城市开展试点。而素有“小宁波”之称的北仑区既有5个国家级开发区、4个港区,也有石化、钢铁、汽车及配件、造纸、能源、装备制造为主体的临港产业,其产业结构、行业门类在全市具有高度代表性,因此2017年,该区作为全市示范样板率先开展了城市风险辨识评估试点工作,并在当年年底的全国遏制重特大事故工作现场会上进行经验交流。风险辨识评估工作共辨识出709个危害,并形成“三图一清单”,即危害分布总图、风险分布四色图、行业风险分布图和风险清单,作为保障城市安全、助推经济社会良性发展的坚实后盾。在试点工作助推下,当年度该区生产安全事故及死亡人数同比分别下降17.31%、19.23%,并成功问鼎浙江省平安建设最高荣誉——“平安金鼎”。主要做法有:
一、打破地理屏障,布好棋盘,实现两个全覆盖。一是行政区域全覆盖。将区本级、宁波保税区、大榭开发区三块区域统筹成一个棋盘,以现有街道为标准划分网格,划分出11个研究单元,再按照2-3个单元为一组的原则,归口到5个评估小组,同步开展风险对象的危害因素识别,确保精力不分散、进度不掉队。二是行业类型全覆盖。突破“风险只存在于企业中”的固有意识,将试点范围扩大到城市或区域中可能对社会或社区人群带来重要伤害的危害因素上来,在充分考虑各研究对象特点及其行业特点的基础上,确定生产企业、公共营运单位、人员密集场所、旅游景点4大类型,共筛选出可能造成一次伤亡10人及以上的对象230个,涉及工业行业41类(以国际工业行业分类标准确定),确保了风险辨识的充分性与全面性。
二、打破方法壁垒,选出棋路,保证两个针对性。一是针对性识别危害。根据试点评估对象的不同,抛开以往惯常使用的化工园区区域安全风险评估方法,转而采用国际风险控制协会IURAP城市风险评估方法,通过对城市存在的危害因素,城市人口或基础设施、财产暴露于危害因素可能形成的风险中的情况,城市针对此项风险现有控制的脆弱性分析等3个决定因素进行计算,按照分值不同分为高风险(64-125分)、中风险(28-63分)、低风险(8-27分)、极低风险(1-7分)。经计算,230个对象中共辨识出危害709个,其中高风险13个、中风险205个。二是针对性管控危害。在IURAP方法的基础上,该区又针对13个高风险,从危害因素及相关的工艺、原料产品、厂内设备设施,城市人口或基础设施、财产暴露情况,技术、经济、政策、文化、公共服务等13个脆弱性因素分析这三大方面研究形成区域重大风险临时管控方案,从区政府部门、所在街道、企业三个层面提出可有效降低危害值、暴露值、脆弱性的临时管控措施182条;其中应立即实施的措施147条,内容涵盖风险公示公告、较大危险作业报备、应急处置能力提升等8个共性方面和沉降监测、罐区泄漏修复、基础设施防爆参数核实等59个个性方面。目前已落实措施40余条。
三、打破思维定式,落定棋子,谋划两个更精准。一是试点再细化,更精准接轨基层。针对全区城市风险辨识评估量大面广,基础性偏强、深入性不足的缺陷,该区从2018年1月起在企业和街道层面再行试点,选取15家“三场所三企业”,以及区域风险情况复杂、企业类型众多、集卡车辆运输压力大的戚家山街道,应用《宁波市安全风险管控暂行办法》和《宁波市区域(企业)安全风险辨识评估方法》深入开展试点。截至3月底,15家企业的试点已初步完成,共评估出风险点661处,其中重大风险1处、较大风险6处、一般风险66处、低风险588处,绘制成企业安全风险四色分布图和作业安全风险比较图;并据此制定风险管控措施105条。戚家山街道试点正在推进。二是评估再量化,更精准防范事故。将IURAP定性评估分析作为阶段性成果,进一步开展定量风险评价(QRA),并据此精准实施一险一策。针对13个高风险,拟采用最大可信事故场景(MACS)方法进行概率安全分析(PSA),结合风险所在地的特定信息,对财产或资产的损失、致命度、生态系统的破坏等三个因子进行一系列分析运算,得出量化值,最终确定每个风险可能导致的所有可信和最大可信事故场景,并针对性提出可行的风险降低措施,以确保对重大风险的有效管控与充分的应急准备。目前已确定量化评估机构,并落实专项资金约11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