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海区共有各类生产经营单位4.6万余家,其中工业企业5800家,规上企业559家。今年以来,镇海区应急管理局积极落实上级要求,创新一系列举措在安全生产领域规范和优化执法方式,推进“放管服”改革由事前审批为主向事中事后监管转变。
一、检查频次做“减法”。一是分级开展监督检查。按照企业生产规模分级进行安全生产检查,区局本级负责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监督检查,各镇街道应急管理所负责规模以下工业企业监督检查。各镇街道每年年初制定年度执法计划并报区局备案,避免日常执法检查出现交叉重叠现象。二是分类开展监督检查。推行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信用等级分类差异化监管,将符合3年内未受到安全监管监察部门行政处罚等5项条件的民营企业纳入安全诚信企业名单,列入年度免检名单。例如:宁波电业局电力成套设备有限公司2018被评为二级安全生产标准化达标企业,区应急管理局将该企业列入2019年度计划检查免检企业。三是开展一体化监督检查。深化推进安全生产、应急管理、消防安全一体化监管,优化执法资源配置,避免对企业的重复执法、多头监管。2019年1月至8月,镇海区应急管理共检查企业665家次,同比减少30%;2019年以来除危险化学品企业,“三场所三企业”,安全生产“黑名单”企业以外,其他规模以上一般工业企业重复检查率为0%。
二、监督执法做“加法”。一是深化双预防机制。建立健全重点行业、领域的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完善“红、橙、黄、蓝”四色风险评估体系、选择重点将红色、橙色高危区域列入监督检查内容,避免过去靠监管部门进企上门随机检查,因为面大量广、审查把关难,常常“眉毛胡子一把抓”,存在漏检少查,导致生产安全事故的发生。二是规范事中公示。镇海区应急管理局重新修订了《宁波市镇海区安全生产行政执法程序规定》,一方面在实施计划检查前,通知被检查对象相关检查要求,督促被检查对象自觉履行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另一方面每月15日之前,将列入下月检查对象,在区政府门户网站集中公告检查对象单位,同时以书面函件或者电话方式有效告知。三是加强事后公开。根据“双随机一公开”的要求,对于安全生产执法监督检查、行政处罚、行政许可的结果在决定做出后的7日内在浙江政务服务网在进行公开,行政处罚信息同步导入诚信系统,建立安全生产“黑名单”制度,将安全生产领域严重违法行为的企业主体和个人列入失信名单。
三、优化服务做“乘法”。扎实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让信息多跑腿,企业少跑路,实现“互联网+”的乘法效应。
一是依托“安全监管平台”全覆盖在线服务。企业在完成安全生产培训教育、隐患排查、安全投入、应急演练等安全生产工作后,将相关记录、照片视频、报告证书等内容实时上传平台相应模块,安全监管人员定期在线查阅企业资料,发现问题及时提出改进意见,实时了解企业安全管理现状。对于未在“安全监管平台”进行录入的企业定期进行通报,经提醒仍不录入的,区应急管理局组织执法人员对该企业进行执法检查,问题企业找得准,重大隐患盯得牢,真正实现安全生产动态监管。
二是健全大数据高危企业定向监管。建立企业安全生产数字化“一企一档”,汇集企业危险危害因素、重大隐患等安全信息,“安全监管平台”评定企业红、程、黄、蓝风险等级,建立企业安全风险目录库,针对风险等级为红色、橙色的企业,尤其是危化品企业和涉爆粉尘、喷涂作业、有限空间等“三场所三企业”,结合特殊时间节点,定期组织专项检查,有效遏制重大风险隐患,近三年来,该区危化品企业和“三场所三企业”未发生一起生产安全事故。
三是聘请安全专家免费上门服务。该区至2014年开始,每年花200万元邀请第三方专家重点对年产值500万以上企业进行帮扶指导,镇海区应急管理局计划从2019年底开始将依托“安全监管平台”全程记录服务情况,全过程管控服务行为,规范提升专家服务质量和效益。2019年1-8月安全专家服务企业1193家次,发现隐患5840项,帮扶整改隐患4296项,真正将事故隐患扼杀在萌芽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