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信息

非安全管理部门的安全管理评价

发布日期:2014-02-28 , 点击数:2315
【字体:   保护视力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非安全管理部门的安全管理评价

——LG甬兴“安全先行指数”评价体系介绍

 

宁波乐金甬兴化工有限公司   张伟 陈旭东

 

[摘要]LG甬兴的生产安全管理部门,通过多年的实践和创新,为公司创造了安全先行指数——“五色评价体系”,对量化地预测安全风险做出了有力的尝试。

[关键词] 安全管理   非安全管理部门   安全先行指数   评价体系

 

在宏观经济学的研究中,有不少先行指数(Leading Indicator),这些指数对经济走势的预测具有前瞻性,其中应用最广泛的是“采购经理指数”(PMI)。国家统计局每个月初发表PMI的统计结果,它能提前35个月显示出GDP的上升和下降趋势。

我国的生产安全管理一直奉行“预防为主”的原则。那么为了达到预防和避免事故发生的目的,除了通过宣传教育提高安全意识、除了切实做好生产作业中的安全防护外,有没有像PMI这样的安全先行指数(Safety Leading Indicator),能以量化的形式,提前帮助我们预测和判断安全生产状况(即安全风险)的走势呢?如果真的有,这个指数又会怎样的影响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呢?

LG甬兴的生产安全管理部门,通过多年的实践和创新,为公司创造了这样的安全先行指数——“五色评价体系”,对量化地预测安全风险做出了有力的尝试。本文为大家详细介绍这套先行评价体系。

一、        制度设计:全方位的风险管理

1.     考评维度的全方位设计

考评指标的设置是这套评价体系的关键所在。它决定了考评的内容和方向,也就决定了考评的实际有效性。

为了做到不重复不遗漏,LG甬兴按照PDCAPlanDoCheckAction)的普适工作流程,设置了需要评价的9个维度。Plan阶段包含了组织体系、作业风险分析和操作规程三个维度;Do阶段包含了领导支援、安全教育培训和作业许可票三个维度;C阶段包含了日常检查这个维度;A阶段包含了事故管理和隐患整改率两个维度。

在每个维度的下面,都设置有数量不等的评价指标和对应的评价基准。比如在作业风险分析维度下,有一条评价指标是“特种作业前未报备”,评价基准是:未履行的扣1分。

企业不同,其所要关注的安全生产要素也不同。但设置考评指标一定要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其他企业如果想设计这样的考评体系,可以尝试按照国家安全生产标准化或IOS18001等体系来划分自己的考评指标,为考评体系打下坚实的基础。

2.     考评对象的全方位纳入

安全事故的风险发生在企业的非安全管理部门,所以预测和判断风险的工作需要非安全管理部门的参与。按照企业内的部门设置,LG甬兴的安全管理部门将非安全管理部门划分为生产、维修和后勤服务三个类别。在此划分的基础上,为他们设置不同的先行评价执行方法。

3.     考评主体的全方位考虑

有了考评的指标及评价基准,有了考评的对象,那么由谁来实施这些考评呢?安全管理部门吗?答案没有这么简单。

360度评价的理论出发,为了保证评价的公平性,评价应该包括上级、下级和自评三个角度。

LG甬兴根据自身的特色,在生产、维修和后勤服务的考评对象划分基础上,赋予了这三种对象不同程度的考评权限。从而形成了一个安全管理部门、生产部门、维修部门和后勤服务部门多主体的评价体系。

4.     考评方法中的加减法计算

考评的目的是全方位检查九个维度的执行情况,提前感知风险,帮助公司消除安全隐患于无形。但是仅靠评价是不能消除安全隐患的,隐患的消除还依赖于实实在在的安全管理行为。认识到这一点后,LG甬兴安全管理部门对考评的方法进行了大胆的创新,使得评价本身具有促使非安全管理部门开展安全生产活动的能力。

怎么做到的呢?

通常的安全考评是通过安全检查针对被评价对象的不安全行为进行扣分(减法计算),而LG甬兴在减法算分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加入了一种加法计算。

比如后勤服务部门的评价中安全管理部门作出的评价占最终分数的70%30%由自己评价。安全管理部门针对后勤部门检查中出现的不安全行为,从权限范围内的70分中进行扣分。这是减法计算。

而后勤部门自评的30%,不是从30分里面减分,而是通过开展不同类型的安全活动得到加分。每个评价周期内加分的最高值是30分。这就是加法计算。

比如一周内某后勤部门因不安全行为被扣除5,又通过开展一次分值为15分的安全活动获得了15分加分,那它本周期内的最终得分就是70-5+15=80分。

生产部门是安全管理的重要对象,所以它的评价100%由安全管理部门作出。但这不代表生产部门不能通过开展安全活动来加分。加法计算对于生产部门同样适用。

比如某一周期内,某生产部门因不安全行为被扣20分,又通过开展安全活动获得了30分的加分,那它 最终得分就是100分(总分不超过100分)!

维修部门的评价中安全管理部门作出的评价占最终分数的70%10%由自己评价、20%则来自其他部门。

通过这样的加减法评价方法设置,这套先行评价体系在预测风险的同时,起到了激发安全生产主动性和积极性的作用。这样的设计,可谓用心良苦。

二、        人员设置:让评价体系脚踏实地

为了彻底地执行这套评价体系,LG甬兴经营层和人事部门给予了极大的支持。公司在每一个生产部门设置了专职的安全班长,在维修和后勤服务部门内,设置了享有特殊津贴的安全员。通过这样的人员设置和激励,安全管理在所有相关部门里生根发芽、脚踏实地。

安全管理部门自身,则根据评价的九个维度进行了分工。每人负责一个或者两个维度,对相关的部门进行检查、评价和打分,最后由一名员工负责汇总工作。

对于想推行先行指标评价的企业,如果不能马上得到来自经营层的理解和支持,我们建议先在非安全管理部门设置非专职、无津贴的安全员。通过对安全员的有效运用,让非安全管理部门的经理了解和参与到安全管理中来,逐步地理解设置安全员的作用和意义。

 

三、        制度推行中的控制技术

有了全方位的制度设计和有力地人员配置,我们就可以在企业中推行这套先行评价体系了。那么作为安全管理部门,如何控制好这个推行进程,使这套评价体系能得出正确的结果并对企业生产安全行为产生积极地影响呢?这里我们介绍几项有益的控制技术。

1.     运用企业的目标管理体系

使非安全管理部门对安全管理产生认同感的最好方法,就是将安全管理和部门的目标联系在一起。

现代企业普遍的运用目标管理(MBO)来考评和激励员工。在LG甬兴,安全管理评价结果在每个相关部门的年度MBO评价中都占了10%的比例。事实证明,这样能够引起相关部门经理足够的重视,把安全管理作为自己的业务来抓。

2.     开展教育培训

先行指数评价的体系维度多、指标杂,对于普通员工,没有经过系统的学习很难正确和全面的把握它。为了让安全员充分的了解评价指标和评价基准,正确地对安全风险进行评估和打分,在评价体系推行之初,需要对安全员进行关于评价体系和安全检查相关的培训。

3.     制定合理地评价周期、及时共享评价结果

LG甬兴,运用安全班长和安全员,我们以星期为周期对相关方的安全行为进行评价,并将评价结果汇总后每星期共享。安全评价的结果往往意味着不安全行为和安全隐患的存在,这些行为需要及时地得到纠正。

所以建议想推行的企业,在人员配置允许的情况下,尽量缩短评价的周期,及时共享评价结果。

4.     创造可视化的结果共享方式

LG甬兴采用信息化的技术,将每周的评价结果上传到公司的综合防灾系统。在那里,每一个员工都可以通过自己的ID登录和查看所有部门的评价结果。

根据评价得分的区间,我们把评价结果分为绿色、蓝色、黄色、红色和黑色五个等级。这也是LG甬兴把自己的先行评价体系命名为“五色评价体系”的原因。

通过这样的可视化共享方式,让相关部门对自己的安全管理行为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同时也便于对考评的结果划分等级、区分管理。

5.     秉持持续改进的理念

评价体系推行过程中,尤其在初期,不可避免地会受到来自各个方面的挑战。作为安全管理部门,不能犯教条主义的错误,盲目地坚持现有的体系。而是要秉持持续改进的理念,对合理的建议予以采纳,不断完善评价指标和基准,保持评价体系的正确性和公平性。

四、        评价结果的运用

通过这样的评价体系,如何做到提前掌握安全生产风险的动向、如何能够及时扼杀安全隐患呢?

1.     找出指标弱项,督促及时整改

每周的评价结果中,安全管理部门和非安全管理部门的经理都会看个各个部门九个维度中的弱项有哪些。同时,导致这些项目得分低的原因也被完整地记录了下来。安全管理部门针对弱项,直接向非安全管理部门的经理发送整改通知,督促其进行整改。

同时,本评价周期内的整改完成率,又是下个周期中评价的一个维度。这样的制度设计使得制度本来具有了消除安全隐患的功能。

2.     依据评色结果,强制人工干预

根据量化的评价结果所在的区间,相关部门安全生产的状态被分为绿、蓝、黄、红、黑五个级别。这五个级别不仅有可视化、直观地反映考评结果的作用,更代表了不同程度的人工干预等级。评价结果为黑色的部门,下个周期内所有的生产安全相关行为,都由工厂长直接参与和监督;结果为红色的,则要受到来自部门总监的干预;黄色的则要求部门经理参与所有的安全生产行为。

LG甬兴通过这样的强制干预设置,保证了风险最高的区域得到最高程度的关注,同时也很好地运用高层管理者的权威给部门经理和员工形成消除隐患、确保安全的压力。

先进的安全理念中坚信,所有的安全事故都是可以防止的。LG甬兴的安全先行指标“五色评价体系”就是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在不断摸索和创新中诞生的。设计和运用好具有企业特色的安全先行指标,可以帮助企业形成长效安全机制,帮助安全管理部门约束非安全管理部门安全生产行为。本文写作的意图正是推广这套安全先行指标,希望对有意向推行这套体系的企业有所帮助。


来自:《安全生产》2014年第1期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