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信息

制造企业安全事故原因分析及解决思路

发布日期:2014-05-20 , 点击数:2613
【字体:   保护视力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制造企业安全事故原因分析及解决思路

 

浙江造船有限公司  李景福   

 

由于我国目前正处在经济蓬勃发展阶段,制造业队伍的不断扩充及一系列新技术、新工艺的改革,必然带来企业自身探索时期的制度、管理体系不完善等现象。因此,在生产的现场环境比较混乱,安全事故频发。本文从国家、社会、企业等大环境进行宏观分析,以人的思想、意识等做微观细化分析,再结合管理制度的分析,提出一套有效的,符合实际的,科学的解决安全事故频发问题的思路。

一、制造企业安全事故原因分析

1.宏观原因分析

1)企业安全经济与生产效益的解读误区

员工在企业进行的一系列生产活动,所为的就是获得相应的经济效益。同样,假使企业是一个系统,而员工便是这个系统的最小组成单元,所有的这些小单元所创造出来的经济价值总和便是这个企业的生产效益。企业的经济效益是与这些个小单元密不可分的。

企业的生产效益是由多方面决定的。比如,设备的采购、磨损、维修,员工的生产价值与企业支付给员工的薪酬等等。所以总结出以下规律:

  生产效益=员工剩余价值 + 物资剩余价值 + 投入的时间

这样的一个规律在人们脑中形成了第一直观感觉,而正是这种直观感觉,往往让企业忽略了安全经济的重要性。

由此,举例说明如下:

制造企业以某项目所创造的纯收益本应为1000万元,可是在生产期间因生产作业当中发生爆炸事故,致一死一伤,被损坏的部分系统要重新再做,因此,最终得到的纯收益为700万。

从这样的一个例子中就可以看出安全的一个经济价值。虽然在平时,安全这一概念是人人知晓,却又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但它的的确确客观存在着。上诉例子中,因安全事故损失300万就应该是这一个项目中安全经济价值的体现。假如损失1000万,2000万,那么经济价值从直观上就等同于所受损失。可如果不出事故,安全经济就没法衡量了么?安全经济价值是一个不可估量的概念,它的价值有时甚至远比生产价值的经济效益更大。

企业不应该把安全经济价值当做一种风险投资,抱着出事了算倒霉,没出事就走运的想法,而是应该对安全进行一定的投资,来尽可能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这样掌握主动权比被动接受事故的到来要好得多。

所以,从经济层面上来看,企业低估了安全经济的价值而只看到了眼前的生产效益,进入了一个安全经济和生产效益之间的解读误区。也正是这种误区,导致很多企业不重视安全。

2) 国家及地方安监力度不够

虽然国家及地方不断地在更新,在宣扬安全主题。表现是一种“动态更新改革”,但是基本上这些政策及法律并不能落实到企业中去,只是在单纯地打口号而已。

国家及地方的安全部门的检控机制,甚至本身内部也有一定的腐蚀度,这就造成了国家层面有政策,地方层面当缓冲,企业层面执行无力,呈能量递减模式。

3) 安全管理人员社会价值未能得到双重肯定,造成行业“缩水”

在如今的中国社会中,估计也就只有安全管理人员才能体会到安全这一行业的不易。

安全管理人员被绝大多数人“瞧不起、看不上”,因为并没有得到国家的一种强有力的肯定。在制造行业中,安全管理人员往往充当着绝大多数人眼中的“坏人”。他们拿着现场工作种类的最低工资,做着正确却要被其他人嘲讽,有时甚至谩骂的事,既得不到经济上的满足,也得不到他人的尊重与肯定。物质与精神双重得不到满足。因此,造成这一行业出现了:年轻,有高等学历的人不愿意干,年纪大,职业技能差的人又干不了或混日子的情况发生。

因此,造成了这一行业的“缩水”现象。

2.微观原因分析

1)工人人权意识不足

 在西方,如果老板会要求工人做有损于他自身权益的事情,这些人绝对不会妥协的。而在中国,大多数人遇到问题第一思维反应便是“能忍则忍”,这就造成了工人们在生产作业当中,遇到了一些不公平,人身权益受到侵害的时候,只是“忍气吞声”。

人们总是在说制造行业工人安全意识淡薄,素质低,倒不如说他们人权意识不足。因为无论安全意识淡薄也好,素质低也罢,都与他们并不能够认识和使用自己的人权意识有莫大的关系。一个连人权都不懂得维护的人,怎么可能去拒绝违章指挥的发生?遇到环境问题的时候,首先想到的就是适应环境,而不是去发现环境中的危险源,然后去维护自身利益。这就是人权意识不足的充分体现,也就是造成事故多发的微观原因之一。

2) 工人的错误安全评估

其实,安全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能力。

假设一个精神正常的人走在大街上,他会注意观察来往车辆,进行相对应的躲避,让自己安全的到达目的地。他不会去迎着车向上撞。这就是每个人对安全的潜在反应,生理需求。

同样的法则,在制造行业中,工人也同样渴望安全。只是在工作过程中,对安全他们自身有一个自身的评估,而正是这些错误的评估造成了一些伤亡事故的频频发生。

例如,工人在高处临边作业,为了方便他便把工具放在临边位置上。工具可能只要轻轻碰触便会从高处坠落。

 从这样的一个例子来分析工人把工具放在临边造成对他人的潜在危险的原因:

①使用方便

②对自身不会造成任何安全威胁

通过上述的案例分析,可以看出工人做出某种违章操作的原因其实很简单,为了自身的方便,且他们认为不会对自己造成伤害。

假设一项作业违章操作造成的事故率为1%,那么从理论上来讲,一个企业同一施工项目的100次违章操作里,总有一次会发生事故。当这种事故概率落实到个人的头上的时候,也就是说一旦违章操作成为一种习惯,100同样的习惯动作就会对自身造成1次伤亡事故。

因此,造成事故频发的另一个原因就是工人对安全的一个错误评估。

3.管理模式分析

安全管理的最终根本目的是“减少事故发生,避免企业及个人的经济损失和劳动人员的人身伤亡。”

所以说,所有的安全管理模式的建立,无论所走的路线是多么的不同,但最终的目的就是要达到上述的一个目标。对于当代的绝大多数企业而言,把“罚款”当做对工人的一种主要的管理手段,用安全管理人员的“罚款金额”来评定安全管理人员的工作业绩,这样就会造成一种安全管理人员以罚款为工作手段,以罚款来评价安全管理人员业绩的恶性循环当中。这样的管理模式,同时也会给一些利用职权来满足自己私欲的人一个为所欲为的机会,违背了最初的安全管理初衷。

以“罚款”为主要管理手段进行安全管理,会产生以下两点后果:

(1)   安全管理人员与工人的对立面

就安全管理的职业性质来说,原本是一项应该受到工人及社会人员的尊重的工作,可因为过度追求“罚款”的管理制度,会造成触碰工人所能接受的底线。毕竟那些工人都是处在社会底层的劳动人民,他们所挣的也都是血汗钱。这样,就算是工人明知道自己违章,但却因为承受不了他们所能触碰的底线的时候就容易引起与安全管理人员之间的误解与矛盾,造成安全管理人员与工人间的隔阂,从而导致安全管理人员现场工作上遇到的他人不配合,沟通有障碍等等困难。

一味的靠以打压式的,靠经济处罚来进行安全管理,并不能够从根本上让工人认识到安全的重要性,反而会造成他们的逆反心理。卡耐基曾经说过类似的话,哪怕犯错的人知道自己有毛病,但一旦以批评的口吻与其对话的时候,每个人都会有想反驳,给自己找理由的心理。

2) 造成现场安全管理人员的被动局面

以“罚款”为主导的管理模式下,会造成现场安全管理人员的被动局面,大致分为以下三类:

①安全管理人员收受工人的“小恩小惠”,不停地平衡自己没有得到的物质、精神需要。

②安全管理人员想保证自己的工作业绩,职业道德,便经常会与工人发生矛盾,会受到上面领导与工人之间的双重压力,导致工作时遇到重重困难,精神上受着巨大的折磨。

③安全管理人员不问世事,只管混日子,甚至有缺岗等现象的发生。

二、解决思路

1.宏观条件下的解决思路

1)由国家层面向社会、企业宣传灌输安全经济的价值,从而弘扬安全经济的价值。

2)加强国家及地方安监部门的执行力,利用暗访调查等方式对企业做出具有实际意义的有效的评估,而不是一味的查台账,走形式。

3)由国家及地方成立具有实际意义的工人上岗前的安全培训专门机构,对受教育人员进行动态的,跟踪式调查,反馈。

4)用硬性的手段来提高安全管理人员的社会地位及经济收益,对安全管理人员进行严格筛选,努力打造一批高技能,高管理水平的安全管理团队。

    2.微观条件下的解决思路

1)企业出台有效的安全管理人员评比,晋升模式,做到公开,透明,使人信服。创造机会,制定系统的安全管理培训课程,提升安全管理人员的工作能力。

2)定期、定时对工人进行安全教育培训,以“动之以情”的方式提醒工人工作环境下所存在的安全隐患,并鼓励、提倡工人自觉发现,汇报有隐患的地方,并对其进行适当奖励。

3)把“奖”即时落实下去,落到现场工作的基层工人,而不是那些现场小领导。只要做得好,就有奖励,起码做到“奖罚平衡”,适当的给工人一些经济利益,可激起他们对自身安全的保护意识。

4)企业要不断地对安全管理模式进行评估,不断地、动态地去创新,去改革,制定出符合实际的具有科学性、实用性的安全管理模式。



来自:《安全生产》2014年第2期 
 
打印